刺猬皮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常识成语中的常见考点
TUhjnbcbe - 2023/4/6 22:14:00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汉字成语不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元素,而且是传承中华文明和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而汉字成语的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并且与时俱进,至今魅力无穷。今天我们盘点一下常识考试中的高频考点--成语表达的种种考点

1、哲学原理

Part1

质量互变规律

体现此原理的成语有:奢靡之始,危亡之渐;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磨杵成针等等。

Part2

物质运动原理

体现此原理的成语有: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白往黑来;沧海桑田;今非昔比;此一时彼一时;气象万千;时过境迁;星移斗转;天翻地覆;长江后浪推前浪;瞬息万变等等。

Part3

普遍联系原理

体现此原理的成语有: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唇亡齿寒;血肉相连;牙白口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唇齿相依;肝胆相照等等

Part4

矛盾的特殊性

体现此原理的成语有: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入乡随俗;量体裁衣;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等等

2、经济学原理

Part1

外部性

体现此原理的成语有:凿壁偷光;饮水思源;不期而然;无心插柳柳成荫;歪打正着;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损人不利己等等

Part2

供求关系

体现此原理的成语有:供不应求;有求必给;求过于供;供过于求;一得之愚;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狼多肉少等等

Part3

比较优势

体现此原理的成语有:扬长避短;木桶原理;取长补短;避实就虚;避实击虚;各取所长;截长补短等等

Part4

沉没成本

体现此原理的成语有:覆水难收;驷马难追;马前泼水;木已成舟;前功尽弃;功亏一篑;半途而废;付之东流等等

3、其他原理

Part1

教条主义

体现此原理的成语有:本本主义;刻船求剑;历朝圣训;歪嘴和尚;郑人买履;郑人实履等等

Part2

用长远的眼光看问题

体现此原理的成语有: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长顾后虑;登高望远;放长线钓大鱼;长久之计;高明远见等等

Part3

狡猾奸诈

体现此原理的成语有:狡兔三窟;掩人耳目;移花接木;冯谖三窟等等

Part4

华盛顿合作定律

华盛顿合作定律的实质就是群体成员的“不合作”现象。华盛顿合作定律说明,在管理中,合作是一个问题,如何合作更是一个问题。人与人的合作并不是简单的数量相加,而是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干扰,关系非常复杂和微妙。他们齐心协力时事半功倍,相互抵触时则一事无成。华盛顿合作定律指影响了群体关系,就会降低组织效能。中国俗语“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一个人是龙,两个人是熊,三个人是虫”等能充分提现这个原理。

模拟题

01

(单选题)下列成语与经济学用语对应不恰当的是()。

A.凿壁偷光——外部性

B.郑人买履——机会成本

C.扬长避短——比较优势

D.狡兔三窟——投资组合

B

本题主要考查成语原理常识。

A项正确,外部性,指一个人或一群人的行动和决策使另一个人或一群人受损或受益的情况。其中,正外部性是某个经济行为使他人或社会受益,而受益者无须花费代价,负外部性是某个经济行为使他人或社会受损,而造成负外部性的人却没有为此承担成本。“凿壁偷光”讲的是西汉大文学家匡衡的故事。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邻家有蜡烛,可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从典故的本意来看,“凿壁偷光”体现的是邻居家的光亮使匡衡受益,符合正外部性的原理。

B项错误,机会成本是指当把一定的经济资源用于生产某种产品时,放弃的另一些产品生产上最大的收益。“郑人买履”,主要说的是郑国的人因过于相信“尺度”,造成买不到鞋子的故事。揭示了郑人拘泥于教条心理,依赖数据的习惯。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墨守成规的教条主义者,说明因循守旧,不思变通,终将一事无成。因此“郑人买履”与机会成本的对应不恰当。

C项正确,比较优势是指一个生产者以低于另一个生产者的机会成本生产一种物品的行为。比较优势的原理本来是国际贸易学中的重要概念,现在广泛的用在各种竞争合作的比较当中,指有限的时间和精力都用来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扬长避短的意思是发扬长处,回避短处,体现了比较优势的原理。

D项正确,投资组合是由投资人或金融机构所持有的股票、债券、金融衍生产品等组成的集合,目的是分散风险。“狡兔三窟”的意思是狡猾的兔子准备好几个藏身的窝,比喻隐蔽的地方或方法多。兔子准备好几个窝目的也是分散风险,与投资组合的理念是一样的。

故正确答案为B。

公基研究院

02

(单选题)下列俗语或成语与蕴含的原理对应正确的是()。

A.三个和尚没水喝——华盛顿合作定律

B.冤冤相报——刺猬效应

C.鱼目混珠而傍名牌——挤出效应

D.软绳可以捆硬柴——墨菲定律

A

本题主要考查成语原理常识。

A项正确,华盛顿合作定律的实质就是群体成员的“不合作”现象,就是中国的“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一个人是龙,两个人是熊,三个人是虫”。华盛顿合作定律说明,在管理中,合作是一个问题,如何合作更是一个问题。人与人的合作并不是简单的数量相加,而是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干扰,关系非常复杂和微妙。他们齐心协力时事半功倍,相互抵触时则一事无成。华盛顿合作定律指影响了群体关系,就会降低组织效能。

B项错误,“冤冤相报”体现的是海格力斯效应,该效应是一种人际互动,它是一种人与人之间或群体之间存在的冤冤相报、致使仇恨越来越深的社会心理效应。刺猬效应,说的是在寒冷的冬天里,两只刺猬要相依取暖,一开始由于距离太近,各自的刺将对方刺得鲜血淋漓,后来它们调整了姿势,相互之间保持了适当的距离,不但互相之间能够取暖,而且很好地保护了对方,强调人际交往沟通要保持恰当的距离。

C项错误,“鱼目混珠而傍名牌”体现的是“搭便车”。“搭便车”亦称“免费搭车”,指不付成本而坐享他人之利的行为,比喻利用有关*策或有利条件为自己谋利。如果各企业一哄而上用一个知名商品的名称,便是“搭便车”行为,让质量低劣的产品流入市场,鱼目混珠,混淆消费者的视线,从而危害整个行业的发展。挤出效应是指*府支出的增加导致私人消费支出或投资支出的减少。

D项错误,“软绳可以捆硬柴”体现的是南风效应。南风效应来源于法国作家拉·封丹写过的一则寓言,说的是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发威,放出凛冽刺骨的寒风,结果行人把大衣裹得紧紧的,接着南风徐徐吹动,行人顿觉风和日丽,春暖上身,于是解开钮扣,继而脱掉大衣,显然,南风获得了胜利。南风效应比喻人使用柔软的手段,往往能制服强硬的敌手,或性情温和的人往往能迫使性情刚烈的人就范。墨菲定律根本内容是:如果事情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

故正确答案为A。

公基研究院

03

(单选题)下列成语与其蕴含的经济学原理对应错误的是()。

A.覆水难收——沉没成本

B.镜花水月——泡沫经济

C.洛阳纸贵——供给需求

D.他山之石——风险评估

D

本题主要考查成语原理常识。

A项正确,沉没成本是指已经付出了并且不能收回的成本。覆水难收的意思是:倒在地上的水难以收回;比喻事情已成定局,无法挽回。“倒在地上的水”都是已经发生的并且无法收回的,属于沉没成本。因此,“覆水难收”对应沉没资本。

B项正确,泡沫经济是指资产价值超越实体经济,极易丧失持续发展能力的宏观经济状态。由于缺乏实体经济的支撑,因此其资产犹如泡沫一般容易破裂。镜花水月的意思是:镜子里的花、水中的月亮;比喻虚幻的景象。“镜子里的花、水中的月亮”都是虚而不实的。因此,“镜花水月”对应泡沫经济。

C项正确,洛阳纸贵是指西晋都城洛阳之纸因大家争相传抄左思的作品《三都赋》,以至于一时之间供不应求,货缺而贵。“纸贵”的原因是由于消费者的需求量增大,而市场的供给小于需求,因此,“洛阳纸贵”对应供给需求。

D项错误,风险评估是指量化测评某一事件或事物带来的影响或损失的可能程度。他山之石的意思是:比喻能帮助自己改正缺点的人或意见。与“风险评估”没有对应关系。

故正确答案为D。

公基研究院

04

(单选题)下列选项中两组成语蕴含哲理相同的是()。

A.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B.奢靡之始,危亡之渐—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C.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D.螳螂捕蝉,*雀在后—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B

本题主要考查成语原理常识。

A项错误:“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意指常流的水不发臭,常转的门轴不遭虫蛀,比喻经常运动,生命力才能持久,才会有旺盛的活力,蕴含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的哲学道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意指没有长远的打算,那么近期的事情就会多有忧虑,蕴含矛盾是对立统一的哲理。两者蕴含的哲理不同;

B项正确:“奢靡之始,危亡之渐”意指奢靡行为开始之时,也是危亡渐渐来临之际。“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意指千里长的大堤,往往因蚂蚁洞穴而崩溃,比喻小事不慎将酿成大祸。两者都是说明量的积累可以引起质的变化,反映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C项错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意指忧愁患害使人谋求生存,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蕴含矛盾双方相互转化的哲学道理。“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指城门失火,大家都到护城河取水,水用完了,鱼也死了,蕴含物质世界存在着普遍联系的哲学道理。两者蕴含的哲理不同;

D项错误:“螳螂捕蝉,*雀在后”指螳螂正要捉蝉,不知*雀在它后面正要吃它,蕴含联系具有普遍性的哲学道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比喻人或事物各有其长处和短处,蕴含要坚持用两分法,全面地看问题,反对一点论的哲学道理。两者蕴含的哲理不同。

故正确答案为B。

1
查看完整版本: 常识成语中的常见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