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第一人称视角叙述
在那年秋季枯燥、灰暗而瞑寂的某个长日里,沉重的云层低悬于天穹之上。我独自一人策马前行,穿过这片阴沉的、异域般的乡间土地。最终,当夜幕缓缓降临的时候,厄舍府清冷的景色展现在我眼前。我未曾目睹它过往的模样,但仅凭方才的一瞥,某种难以忍受的阴郁便浸透了我的内心。
以上是美国小说家爱伦·坡《厄舍府的崩塌》的开篇,厄舍府也被翻译做厄舍古厦、厄舍古屋、亚夏城堡、鄂榭府等等。
爱伦·坡是是世界著名的作家以及诗人,被业内认为是美国短篇第一高手,被奉为侦探推理小说的鼻祖,进而也被誉为后世科幻小说的始祖,其哥特风格恐怖、惊悚味道更是独树一帜,引领后世膜拜效仿,被称为是世界文坛最著名最浪漫的作家之一。而且在历史上创造了一个全新职业——职业作家。
对此一般都习惯这么介绍:爱伦·坡被认为是美国第一个知名的职业作家,同时因此成为穷困潦倒的艺术家。他顶着该国第一个伟大的文学评论家和理论家头衔勉强度日。但爱伦·坡也是毫无质疑的一代文学大师,他留下来的作品以及写作技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作家。
爱伦·坡尤其擅长第一人称视角写作,他的短篇小说几乎全部是用第一人称创作,如《黑猫》《厄舍府的崩塌》《泄密的心》等传世名篇都是第一人称。
人物小说完全可以由第一人称“我”来写成。为了更好的理解人物小说,基础教程我们专门拿出人物传记体小说来做讲解。人物传记体小说因为是完全围绕单一主角去做叙事,因此结构清晰,技术运用发力集中,更容易熟悉人物描写的特点。
传记小说的第一种写法,即是由第一人称叙述。
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可以使得作品得到更为强烈的叙述效果。首先它直接与读者构成对话关系,容易拉动读者把自己代入进来,从视觉重叠进展为情感重叠,继而产生心灵重叠,达到如同身受的阅读感受。
也就是说,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可以拉近作品与读者距离更容易感受人物的心情,即是更有代入感。因为我们说,第一人称便于抒发情感,便于进行详细复杂的心理活动描写,以使文章更加具真实性和故事性。
而第一人称写作也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分为第一人称主角与第一人称非主角视角,即一种是“我”为主角来讲述亲身经历,一种是“我”来讲述其他人的故事,而我来讲述他人的故事,有我亲眼所见的,也可以只是转述。
第一人称视角的特点,就是“我”之外的事情我不能直接知道,角色的信息接收是受限的。在实际创作中,其实不光是第一人称,任何角色的视角都是就其自身出发的,即都是受限的,有意强化这一特性,是有助于故事讲述的。所以学习第一人称视角叙事非常有必要。
02人物设定
插入一段相关理论,也是以后的重点课程。
无论是人物小说还是故事小说,可以说一切小说在设置剧情的时候,首先就是要设定人物。这是必须的,如果不知道自己要写谁、不知道我们要写的人物是个什么性格,我们便无从去写后边的事情。
所以即便不是专业写作,我们首要思考的也是我们的主角是个什么样的人,他都干了什么事情。至于在文章中慢慢呈现出来角色的全貌,那是叙事技巧,而不是我们真的不知道。
如果我们真的不了解我们的主角,我们只能从故事去含糊的感受,那么呼应上一课对小说与故事的区别说明,我们就可以确定,这只是一个故事,是小说的素材,而不是小说。
故事的发生与人物面对矛盾境遇的选择,即要展示人物性格,又受约束于我们提早设定的人物性格。人物的性格确定了,其行为模式便有了参考,设置故事的时候便容易把控。尤其是我们靠着想象力写作,而不是去描摹复述现实中存在的事情那种写作。
具体操作上即是撰写“人物小传”,把出现的重要角色的体貌、性格乃至人生履历都做一个书面的整理,而不是完全凭借灵感想到哪就写到哪。
文学前辈把小说人物总结为心理性人物与功能性人物,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性格角色与功能角色,角色又按其在情节与表现上的作用进行不同细致程度的塑造,即可以很全面,也可以部分的展示。
因此,当我们能够写清楚人物小传的时候,其实就是把人物的性格与人生经历基本地整理出来了,后边的创作难度便主要在叙事技巧,而不会在其他方面卡壳了。就好像盖房子,毛坯建成之后,甚至可以空着粉刷将来专门去做。
人物的设定与情节的设置是相互约束又相互成就的关系,在具体的写作中,也确实会出现随着情节的进展而有了新的想法的情况,也允许我们做出相应调整,但其性格与行为是统一的。
03我为旁观者的案例《我的叔叔于勒》
第一人称经典作品《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最著名的小说名篇之一,是写作必学的一篇范文。这篇文章主要写“我”一家人在去哲尔赛岛途中,巧遇了我们一家期盼、惦念的希望与骄傲——富有的叔叔于勒的经过。
小说刻画了菲利普夫妇在发现有钱于勒变成贫穷于勒的时候的不同表现和心理,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的不同态度揭示并讽刺了在阶级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现实情形。
于勒在年轻的时候肆意挥霍,被人看成流氓无赖,而后不得不远走他乡闯荡。然后消息传回来,于勒在美洲改变了命运,先有了点小钱,两年后又发了大财,成为大家改变境地的希望,菲利普一家开始渴盼有钱的于勒归来。事情对家人的影响一开始还是很好的,原本难嫁的二姐甚至因此找到了满意的未婚夫。一家人都很高兴,于是决定在婚礼之后全家到哲尔赛岛游玩一次。
终于等到了出国旅行,结果他们在船上见到了一个酷似于勒的穷苦卖牡蛎的人,菲利普先生悄悄在船长那里得到了信息验证,确定那就是他的弟弟,靠着弟弟进入上流社会的幻想直接破灭,甚至二女儿的婚事也出现危机。
最后全家悄默声地改乘另外的船回家了,以免再次碰上落魄的于勒。
《我的叔叔于勒》中,虽然“我”也参与了故事,但是“我”的想法与父母不同,只是“我”的力量又太小,影响不到父母,因此主次比例折中。但是“我”对于勒是同情的,感情也是复杂的,至少血缘上的情感以及一些正义心理让他对于勒做出了一点“补偿”。
作者显然是反感父母这种势利态度的,对于勒也充满着同情,此前于勒最后一封书信,其实已经暗示可能要失去联系了,于勒的自我放逐,自然有不希望连累家人的情感,但是家人在偶遇真实的于勒后,并没有容纳他进来。
当然对于于勒的心思,作者通过透露出来,也有躲债的成分,“不过他不愿回到他们身边,因为他欠了他们的钱。”他炫耀他发了大财,并非只是报平安,很大程度也是为说明他有能力偿还债务。
作者站在反面角色的阵营,以其中弱小的一员之视角,观察讲述这一件不够光彩的事情,他的感受与认识便更具有情感,也就更加具有说服力,其情感表现起来也更为直接、强烈。
像《厄舍府》以及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名篇《象棋的故事》,也都是旁观者的角度。《黑猫》与《泄密的心》便不同了,《黑猫》中的“我”是绝对主角。但是这些作品就心理描写与情感传达上,具有同样的特点,即是可信、强烈。
04我为主角的案例《黑猫》
《黑猫》是以一个将死之人的口吻,抱着救赎的心理来坦白自己的亲身经历。即是自己在回忆、讲述自己的故事。作者自身即是主人公,故事的主角是两位,即是“我”与我养着的一只怪物——黑猫普鲁托的故事。
这是一个诡异恐怖的故事,故事中的黑猫是先后的两只,但是文章中透出来的气息,让人两只猫息息相通,后一只是先一只的再生或者附体一般,与其说是两只猫,不如过是一个黑色的可怕的恶灵。而这份可怕与主人公病态的精神紧密相连。
作家开篇写道:
我要开讲的这个故事极其荒唐,而又极其平凡,我并不企求各位相信,就连我的心里都不相信这些亲身经历的事。
故事的主人公本是一个善良温顺又穷困潦倒的作家,他喜欢喂养动物,娶了一个和自己性情相投的妻子,他俩都十分喜爱家里养着的一只黑猫。他们与这只黑猫相处数年,形影不离,关系甚为亲密。
几年以后“我”变得嗜酒如命,脾气暴躁无常,时常控制不住发怒,甚至辱骂暴打妻子,连同曾经喜欢的那些小动物都成了“我”的出气筒,动不动就虐待它们。最终,最爱的黑猫也没能幸免,在一天晚上,“我”在醉酒的状态报复黑猫对我的躲避,而残忍的挖掉了黑猫的一只眼睛。后来我直接将其吊死在树上。
然而当晚家里莫名燃起大火,烧毁了全部家产,且有被吊死之猫的影像显现在唯一没有倒塌的墙上,阴*不散的气息让“我”十分惶恐,后来“我”又收养了一只和黑猫十分相象的猫。这只猫的胸脯上有一片白斑,然而第二天这只猫竟然也少了一只眼睛。
没过多久“我”又对这只新猫嫌恶起来,然后这只猫却不断地纠缠我,竟然越发感觉那个白斑图形像极了绞刑架,这让“我”十分煎熬,经常从噩梦中醒来,而醒来时它就在边上看着“我”。
最终,在这种痛苦的压迫下,“我”心中仅存的一点善性也彻底泯灭。一天,在黑猫于地窖里绊了“我”一次之后,“我”终于爆发狂怒,抡起斧头要砍杀它,为此失手将妻子砍死了,而这只猫却逃走了。
为了躲避警察,“我”将妻子的尸体封进了地窖的墙里,原本以为天衣无缝,然而当警察检查到地窖的时候,那黑猫却凄厉的叫唤起来,它竟然一同被封进了墙里,而我因为他再也说不清楚了。
黑猫就好像厄运阴影,死亡象征,成为了情节发展的重要线索,而也只有第一人称,才能够如此真切的把事情讲述得如此毛骨悚然。
正所谓“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叙述者“我”是以将死之人的口吻向读者倾吐心声,而其中时而颓废绝望时而神经兮兮的语气,让这部小说被死亡气息紧紧笼罩,不得不相信这是真的。
如果多了解一些作品背后的信息,会知道笔者的阅读感受是正确的,首先文中就提出过,一开始“我妻子”认为这只黑猫是女巫的化身,而黑猫的名字在希腊、罗马等古老传说中亦是冥界之神。
因此作者是有意以文字渲染出这种命运感,这篇小说其实是“我”在回忆一个与人性深处的邪恶抗争而最终失败的故事,是“我”的毁灭之路,总结起来,是自述者虐猫、杀猫、补偿、再杀猫、杀妻藏尸的故事。
“我”内心的恶与善产生了分裂,两只黑猫乃至“我妻子”身上皆有善与惩罚的特质,在精神层面,先后的两只黑猫就是一只,只不过是“我”在矛盾之中给出自己的一次机会,但“我”反复无常,越发病态,最终“我”被人性中恶的部分打败,并在善的面前遭到报应。
小说是角色的独白,信息的输出与接收毫无障碍,如果作品是以一个旁观者或者局外人的视角进行讲述,那么即便照顾到主角的视角,在讲述中也还是会多出来一道信息的转换。
05第一视角叙事技巧的把握
儒勒·凡尔纳的科幻冒险长篇《海底两万里》,其冒险历程是“我”——生物学者、巴黎自然科学博物馆的副教授皮埃尔·阿龙纳斯根据“亲身经历”回忆写就的;罗伯特·斯蒂文森智斗海盗的冒险长篇《金银岛》,是一部以孩子的口吻讲述,两部书都是“我”为主角,以绝对第一视角统领全篇。
王朔《动物凶猛》、莫言《红高粱》都是如此。当代网络小说也尤其喜欢这种叙述方式,热门的如《*吹灯》《盗墓笔记》都是“我”为主角,《东北往事之黑道风云20年》则是有“我”目击见证。
《象棋的故事》也是第一人称视角,但不是第一人称主角,这部小说的叙事结构非常高明,值得专门赏析并进行模仿训练,我的短篇习作《海上太极师》就是模仿的《象棋的故事》。
《聊斋志异》中也很多第一人称的故事,而即便不是第一人称,也能明显感觉到是有不同的人在讲述故事。而莫言名作《红高粱》则是“我”在回忆“我爷爷”与“我奶奶”的故事。
“我”为主角与“我”为旁观产生的叙事效果还有不同,主要角色之间的心理活动必然不同,但两者同样方便叙述,方便营造一种虚幻真实的氛围,即便你知道那是不真实的,但也很容易带入进去,认同其中的价值观。会让你不自觉就把自己代入角色的视角,跟随第一视角的文字描写营造的感官感受仿佛身临其境一般,有一种玩游戏的真实感。
好比《夜访吸血*》,是一个男孩深夜采访吸血*,然后由吸血*讲自己的经历,讲吸血*的方方面面,生活细节。与单纯的讲述不同,男孩与吸血*在不断的互动,并且产生了新的交集,进入了新的故事。因为作者对场景的第一视角面对面观察呈现,让人会深信这一切是真实的。
“我明白了……”吸血*若有所思,慢步走向窗口。他在那里站了好一会儿,身后隐约可见狄威沙德街上昏暗的灯光和来往车辆的光束。现在男孩能更清楚地看见房间里的摆设了:一张圆形橡木桌、几把椅子;墙上装有一个盥洗盆,盆的上方有一面镜子。男孩把公文箱放在桌子上,等待着。
“那么我愿意给你讲我的故事,我很愿意讲给你听。”
“我25岁时才变为吸血*的,那是年。”
“答案可以很简单,不过我不想只是简单地告诉你,”吸血*说,“我要给你讲整个故事……”
“那时我们住在路易斯安那。我们得到了*府赠予的一块地,就在新奥尔良附近的密西西比河畔建了两个种植蓼蓝的种植园……”
说起来《我的叔叔于勒》是故事套故事的结构,是“我”在转述我朋友以第一人称视角讲述的他的故事,故事的主角是他的于勒。但“我”故事的主角是我朋友,即于勒的侄子。“我”与我朋友的心理活动是不同的。
威廉·福克纳《献给爱米丽小姐的一朵玫瑰花》,虽然文章中没有出现“我”,但是作为献花的人,是隐藏了的第一人称。直接对应作者本人,而“我”的心理活动是直接以旁观者的视角从细节描写上透露出来。
而在长篇吸血*题材小说《德古拉》以及改编的《惊情四百年》中,这种心理的差异更加直白,小说是多个角色的日记、书信构成,是多个“我”在讲述故事,自然也展示出了不同的心理活动。
当然这种感觉不是非要用第一人称才能营造,其他人称照样能营造真实感,并且也不是每一个题材都适合第一人称。并且,需要强调的是,这个“我”并不一定就是真实的作者,同样是小说塑造的一个人物。好比那些玄幻、神秘、探险小说的讲述者,显然那展示出来的不是真实的世界。
铁萼堂长篇小说《禅武正宗》里也是由“我”来讲述,“我”是一个生活受挫的学生,带着人生的疑问进行了一场旅行,随着假期的结束,身心都得到了升华。但现实中,则是有人请我去体验生活,为别人写传记的。
笔者另一部长篇小说《梨膏世家》,也是由“我”来讲述故事,但是“我”是我的奶奶,小说内容一个旧社会过来的女性的回忆录,通过第一人称视角去观察,就有了一种当事人讲述的真实感。而通过一种回忆的口吻,又是站在事情发生之后再次品评当时情景,于是又可以随时从时间线中跳出来,也就开启了上帝视角。
《我的叔叔于勒》的原著也可以清晰地说明“我非我”的问题。这篇小说中,“我”明确不是作者,而是“作者的朋友”约瑟夫·达弗朗舍,是他在向我讲述关于他的叔叔于勒的故事,我只是复述了他的故事,小说中有着两个“我”。
但文学情感上,是约瑟夫·达弗朗舍借助作家的文笔在讲故事,还是作家借助约瑟夫·达弗朗舍的口吻在讲自己,我认为更偏重后者。显然作品是作者情感意识的表达,因为重点是输出观点,这种借他之口又“亲口”讲述的形式更有真实感与趣味性,也避免了“我与我”产生混淆的问题。原著有一段开篇介绍,我们的中学语文课本上去掉了这一段落。是这样写的:
一个白胡子穷老头儿向我们乞求施舍。我的同伴约瑟夫·达弗朗舍竟给了他一个五法郎的银币。我觉得有点惊奇。他于是对我说:
这个可怜的人使我想起一段往事,这段往事我一直念念不能忘怀。下面我就来讲给您听。
我小时候,家在哈弗尔……我父亲的弟弟于勒叔叔是全家惟一的希望……
呼应上节的阅读感受,“我”在故事的开始就已经表达了赎罪的态度。
06不适合第一人称视角写作的情况
第一人称视角的叙事形式,尤其适合简单故事线的写作,单线、双线或者三条线都够用,但是每一场景涉及的人物不宜过多,事情也不宜太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