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猬皮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这档节目豆瓣89,俞敏洪和腾讯新闻做了
TUhjnbcbe - 2023/3/4 18:24:00
白癜风终于治好了 http://news.39.net/bjzkhbzy/171108/5825240.html

敢于冒险,意志坚韧,决不退场,像野草一样顽强——《酌见》讲述的世界,无法用其他世界来代偿。

作者

佳璇

编辑

园长

见李宁之前,俞敏洪最想与他交流的话题之一,是新东方集团和李宁集团当下所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同为创立于上个世纪的老牌企业,他们该如何进一步“讨好”00后和10后?

终于,在北京通州的李宁中心专卖店,俞敏洪见到了品牌创始人李宁。闲逛之中,俞敏洪脱下了正式厚重的西服大衣,穿上了一件带有“中国李宁”LOGO的深灰色短袖上衣和一双明亮的橙*色运动鞋。

“从此我的形象要被毁掉了,你们负责任啊。”

已经59岁,长期以老师、校长、CEO等身份出现在公众面前的俞敏洪,似乎对如此青春运动的潮流装扮有些不习惯,他开玩笑调侃自己。

俞敏洪见李宁图源丨腾讯新闻《酌见》

这个画面出自随访式对谈节目《酌见》。这档节目由腾讯新闻立春工作室和北京爱学慧思联合出品,俞敏洪作为发起人。节目的主创团队跟随着俞敏洪,每期探访一位企业家好友,品酒话人生。

近日,《酌见》第一季以豆瓣最高8.9分的口碑顺利收官。刺猬公社(ID:ciweigongshe)与节目主创团队聊了聊,以探寻《酌见》背后的故事。

不可替代的俞敏洪

最近这15年,俞敏洪吃了三千多片安眠药,失眠已经成为了他的一种生理状态,难以摆脱。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说自己最开心的时候,可能是拥有第一个块钱的时候。那时他刚从北大出来没多久,就收到了块左右的预收学费。10块钱10块钱一张的钞票,他和老婆在家里点了至少50次,感觉自己特别富有。那时候他们决定,第一个目标就是挣到30万,这辈子就什么都不干了。

然后是从30万到万,从万到新东方。当金钱不是问题的时候,钱就只是数字。拥有东西的快乐会被迅速抹平,只有不断去追求新的事物来满足快乐。

图源丨腾讯新闻《酌见》

俞敏洪有着悲观的生命底色,他认为人生的多半都是无奈和力不从心。俞敏洪并不能从身家财富、企业发展上全然获得满足感,也无法放任自己享受和沉浸在这些成就之中。

《酌见》是从俞敏洪的困惑出发的。

年近六十,身体上的衰退让俞敏洪更加感受到了生命的边界感与局限性。在公众眼中,他是四处演讲、尝试新鲜事物、掌舵新东方集团的老总,而在《酌见》中,他丝毫不掩饰自己的焦虑与困惑,无数次向其他企业家发问。

“你从心里是不是觉得自己老了?”“你对新技术的发展有没有隔阂感?”“你不担心你的这套东西,和年轻人的世界是脱节的吗?”“有一天,你发现你根本就做不完自己想做的事情,你有恐惧感吗?”

俞敏洪见冯仑图源丨腾讯新闻《酌见》

有人把《酌见》中的俞敏洪,称为“男版易立竞”。但俞敏洪与易立竞的本质区别是:作为专业记者的易立竞用理性和冷静“拷问”嘉宾,而本身就是企业家的俞敏洪,既是在剖析“同行”,更是在拷问自己,探寻这个时代。

腾讯网副总编辑杨瑞春表示,这种困惑状态有巨大的价值,也是《酌见》这档节目最原始的驱动力。

俞敏洪是企业家里的“异类”。大众印象里的那位“中国合伙人”、顶级企业家,看似拥有着完美的人生,却在年近六十的人生阶段里,保有着对真理和求知的虔诚,像个谦逊叩门的少年。

企业家们在面对媒体时,往往会有一套精心排练的话术和说辞来应对尖锐问题。这种警惕、审视与质疑的态度,也长期存在于企业家与公众之间。企业的决策与行动,虽与大众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但在不同的身份与话语体系之间,是一根紧紧绷着的弦。

但俞敏洪不同,他遭受过网友谩骂,也经历过企业的发展危机、新东方被频频质疑,但依然愿意面向社会表达态度和观点,依然愿意向不同的人提问、交流与学习。

“大众对于俞敏洪有很强的亲切感,这种亲切感源自俞敏洪的真诚、坦荡与自嘲精神。”杨瑞春说。

首先,俞敏洪和嘉宾之间的话语场是舒适的。有时俞敏洪在节目中会问出比较尖锐的问题,大多情况下嘉宾都愿意回答,因为俞敏洪的侵略性和攻击性不强,双方就能开启一种交流模式。

同时,观众和俞敏洪之间的关系也很有趣。比如,第一次正式担任对谈人的俞敏洪,显然还是采访领域的“初学者”,技巧不算“老道”,对谈过程有亮点也有遗憾,观众们时常对他发表评论。

《酌见》第四期,俞敏洪对谈比亚迪创始人王传福。在技术研发与企业管理的平衡问题上,俞敏洪问王传福:“巴菲特评价你是爱迪生和韦尔奇的结合体,那你更偏向爱迪生还是韦尔奇?”

俞敏洪见王传福图源丨腾讯新闻《酌见

王传福回答:爱迪生。俞敏洪紧接着说,但是爱迪生当时公司管理得很差。

杨瑞春在审片时看到这个片段,心想:这句话接的太好了,这就是向嘉宾“抛出了一个球”,看他如何接住。可正在王传福思考的过程中,俞敏洪突然说:“不过我觉得你管理企业还是有一手的。”

“太可惜了,为什么俞老师就不能等等!”杨瑞春边笑边调侃俞敏洪,“我还看到有个观众评论特别有意思,说自己看俞老师的访谈,学到了凡事要多等一会儿。正因为他接纳观众的调侃和吐槽,所以他和观众之间的互动是自然生动的。”

敲开企业家世界的门,得先有一位敢于率先敞开心扉、交流界面友好、能够与企业家平视共情的提问者引路。而俞敏洪,正是最合适的引路人。

“某种程度上,俞敏洪是不可替代的。没有俞敏洪,就不会有现在的《酌见》。”杨瑞春说。

从0到1

然而,并不是有了俞敏洪,就会有《酌见》。如果说俞敏洪是《酌见》的“1到”,那么这档节目的“从0到1”,是由腾讯新闻的立春工作室团队在尝试和摸索中搭建起来的。

俞敏洪第一次与腾讯新闻的深度接触,是在年的《星空演讲》。那时俞敏洪受邀进行主题演讲,打算按惯例分享自己的个人成长经历与励志故事,却被节目制作团队驳回。节目组认为这个主题早已被公众熟知,俞敏洪必须得拿点“新东西”出来。

俞敏洪演讲图源丨腾讯新闻《星空演讲

这次合作让俞敏洪印象深刻。在与节目组沟通的过程中,他透露了自己想要采访中国初代企业家,客观描绘出中国初代企业家群像的愿望。

“俞敏洪老师说过的一段话打动了我,让我非常想做成这个节目。”立春工作室总制片人张爽说,“他说现在老百姓对企业家是会稍微有一些误解的。大众可能对企业家有很多质疑和愤怒,但很少有人知道他们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甚至是当他们走到某一步之后,有没有社会责任和担当?比如一些企业家动辄投入千百万到公益事业,却会被嘲讽或指责:你挣了钱,你就该这样。”

俞敏洪见王中*图源丨腾讯新闻《酌见

腾讯网副总编辑杨瑞春认为,民营企业家的舆论困境,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信息隔绝和障碍造成的。越是在这样的环境里面,企业家会越谨慎和收缩,越抗拒交流,成为一个恶性循环。而《酌见》的作用,就是要打开一扇互相了解的窗户。

在中国最需要的时候,正是这些初代企业家勇敢迈出了第一步。不论时代如何发展变化,这些充满改变与创造的企业家故事,这段在风起云涌中坚韧前行的中国历史,都值得被记录。

这种“值得”,也是立春工作室想要打造《酌见》的关键动力。他们从年开始陆续筹备和策划这档节目,直到年,时机终于成熟。

腾讯新闻过往出品的《和陌生人说话》《十三邀》等口碑节目,也为对谈类节目的年轻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首先,核心对谈人的选择很重要,作为主要的内容输出者,核心对谈人基本决定了节目风格。俞敏洪是一个强观点输出型的人,多年在教育行业和企业经营方面摸爬滚打积累下来的知识和经验,有力地保障了这档对谈节目的信息量。

其次,确保对谈人的好奇心,建立合适的对话场。考虑到俞敏洪并非是专业记者或主持人,《酌见》第一季挑选嘉宾的主要范围,确定为俞敏洪最熟悉、最舒适和最好奇的“朋友圈”。主创团队希望节目中俞敏洪对嘉宾的困惑是发自内心的,而非经过节目组的刻意安排和设计。

同时,由于企业家们的录制时间非常有限,为了保证更高效更有价值的内容输出,主创团队进行了大量的前期调研和“地毯式”的资料收集,为俞敏洪提供助力。

团队会将对谈嘉宾的资料梳理成不同分区,比如嘉宾个人故事、企业发展历程、现阶段矛盾与困惑等等,帮助俞敏洪快速消化嘉宾背景。同时,从节目产品视角,从人物的故事、角色、情感等多方面,为俞敏洪准备参考问题库,从而提升嘉宾呈现的节目立体度。

“在企业家的眼界和视角、话题与观点的碰撞、企业家精神的解读等方面,是俞敏洪老师最擅长的发挥空间,也不可取代。同时,我们要帮助他迅速进入角色、抓住要点。”张爽说,“这些企业家的资料,打印出来有厚厚的一沓,将近万字。俞敏洪老师足够聪明也足够投入,特别用心。”

以此为基础,《酌见》打造出了独属于这档节目的气质。

“势均力敌”——这才是俞敏洪与嘉宾之间的谈话关系。不是一方强一方弱,不是一方倾听一方陈述,而是观点的讨论与交锋、情感的理解与共鸣。

缺失的拼图

《酌见》这个名字,是总制片人张爽在“小黑屋”里憋了两个小时,最后想出来的。团队前期取了七八个类似的名字,但她都觉得“差了一口气”。

这个名字也得到了观众的普遍好评。《酌见》——拙见、灼见、卓见,借酒话谈人生。

节目播出后,数据和口碑都超出了团队的预期。几乎每一期都会在微博上产生热搜话题,观众对于节目产生了长期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这档节目豆瓣89,俞敏洪和腾讯新闻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