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事万物皆有哲学,最近读了一本哲学书,特别好看!严格地说,这是一本跟工匠精神与现代工作有关的哲学书。*治哲学博士与摩托车修理工双重身份的马修博士,通过个人经历和亲身实践告诉我们,如何理解当今社会“工匠精神”,如何审视主流的“知识工作”,如何通过工匠精神建立人与手工劳动之间的联系,如何重新把握生命的真谛及工作的意义,书中都有答案,这本书是《摩托车修理店的未来工作哲学》。
看完《摩托车修理店的未来工作哲学》这本书后自己产生了一些感想。现如今,亲手去制造和修理东西的人越来越少。过去人们自己制造东西,自己修理东西,东西的使用时间也长,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换的。如今人们主要靠购买,东西坏了或还没坏掉就直接换个新的,少数人会找专业人士来修理一下,这便导致物品逐渐朝一个趋势发展:通常会因为几个小零件的失灵而整套系统崩掉(如此一来就会整个换掉)。
动手能力越来越稀缺体现在每个人的身上,不仅在想,人类祖先手工制造和开拓创造基因,会慢慢退化或消失吗?商家肯定会嗤之以鼻,他们最喜欢的事,就是你的东西坏掉,如果你一个电熨斗要用20年,他们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呢?经济学家也不会喜欢这种说法,他们认为,自己制作可以买到的东西需要承担“机会成本”,是徒劳无功的。这些说法,我无法判断是对是错,可能也没有对错之分,但我想任何观点的提出,都是建立在一个实际立场和基础之上,我们不一定站队某个观点,只是通过对事件的讨论和思考,得出一些之前未有的新东西,就足够了。
《摩托车修理店的未来工作哲学》开头写了一个好玩的故事。年夏天,马修来北京旅游,在北海附近的一个胡同里,他注意到一个修自行车的大叔,他工作起来看上去自信满满,基本上不说话,因为他没有必要向人推销自己的服务,他提供的服务不需要多加宣传,这是他谋生的手段,与你我一样。但在当今社会里,这种被定性为体力劳动的工作,不是被大家所看重的,更谈不上成就,你只需想想如果一个孩子跟他的母亲说,我想当一个修车工,母亲该是怎样一张惊慌的面孔。
因此,人们已经把手工劳动和脑力劳动区分开了,这是一个严重的错误。现代文明之下,人们将自己对某个物品的依赖视为理所当然,例如一台可以正常使用的洗衣机,但往往在它罢工坏掉的那一霎那,才会意识到,我们远远不是自认为的足够独立和自由。现代生活中,修理工似乎越来越不重要了,这是因为在你的观念和意识中,已经潜移默化的被植入了物质社会的消费观和价值观,你应重新审视和思考与之相关的这一切。
一句话概括工匠精神,就是:自愿把事情做好。由此我们思考一下自己,你的工作除了赚一份薪水,满足你和家人的生活之外,会给你带来成就感和幸福感吗?你的工作有意义吗?你是“身犹在神已远”的在工作吗?马修认为,好工作是指那些可以让人发挥最大潜能的工作,工作者在工作中的每个行动都能产生直接影响,并能解决一些问题,你符合这个定义吗?
想起一件事,周末去超市,买苹果,两种标价不一样的苹果各买了一些,外表上看真的没什么区别(至少我看不太出来)。去称重区称重,工作人员隔着塑料袋,只扫了一眼就能清楚的知道对应的名称、品种和分类,我不知道他们是靠什么判断的,因为在我眼里,两种苹果真的长得一样。再比如说,我发现土豆也有好几种,他们也一眼就知道袋子里的该归为哪种(是看土豆的皮肤是光滑的还是坑坑洼洼的吗,还是凭借颜色?但如果我从光滑的土豆堆里拿了几个坑坑洼洼的土豆泥,她也一眼就能看出这几个土豆是从哪一堆里拿出来的)。
我跟小Q探讨了这个问题,结果在这本书里看到的一些观点,还挺对应的。各行各业都需要智慧,即便是一位清洁工或者保洁员,这类在多数人眼中的纯体力劳动者,他们的工作中也带有脑力劳动的成分,也需要智慧和思考。超市称重区工作人员,凭借的应该是自己对所售果蔬的明显特征,也许还有个人的一些小技巧来判断的吧。
世界节奏太快,在大数据、互联网、AI还没占据人类生活之前,是否有一门手艺是衡量一个人是否有用的重要因素,职业类型五花八门,每个人凭本事谋生,都需要脑力。管道工需要超强的洞察力,来决定如何避免废气通过马桶渗入房间,避免整个房间发臭。摩托车修理工会以一个骑手的角度考虑怎样减少摩托车前端的阻尼。
从个人角度出发,总结一下《摩托车修理店的未来工作哲学》这本书的核心。幸福和价值不在于你的工作是白领还是蓝领还是什么领子,而在于每一个人能将动手和动脑结合在一起,自主自愿的行动,在共同世界里也能保证自己的个体性,当我们全身心投入到自己所做的事情时,就会感受到最大的快乐。
每周一、三、五发布三篇原创读书笔记或观影笔记,喜欢读书和电影的朋友们一起探讨,希望能一起共同学习成长。如果对文章有想法的朋友,请在文章底部留言交流。喜欢此篇文章的朋友,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