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爱情,往往在热烈外透着一股含蓄,千年来有情人不爱直抒胸臆,总借诗词歌赋委婉倾诉着情衷,而现在信息嘈杂,用文字美互相试探情谊的爱侣越来越少。回头再翻阅前人留下来的情书,里面少见现代爱情的浮躁。从鲁迅与许广平的通信《两地书》中,我们就能窥探到两个享受情意馈赠的幸运儿在乱世之中相互依偎,百转千肠的爱情之美。
初次见面的时候,鲁迅是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老师,许广平则是热心好学,每次上课都要坐在第1排的学生,讲台上的鲁迅头发粗硬,面孔冷峻,不苟言笑,衣服上大多都是补丁。但就是这样一个其貌不扬的老师,每次张口都能将学生们给震慑住,许广平从未接触过这样一个学识渊博的老师,也从未了解过,原来世上还有这样的文字。
女学生们调笑着说鲁迅是怪物,有似出丧时那乞丐的头儿!,鲁迅也不恼,继续画龙点睛在课堂上掺杂着些许幽默的机灵,逗得课堂上这群矜持的姑娘哈哈大笑。
鲁迅不知道,自己无心的才华洋溢,已经让教室里这个圆脸的女学生生出了极大的仰慕之心。但许终究还是一个羞涩的女孩子,两人少有课堂外的交集,许只是每星期翘盼着听讲《中国小说史略》,直到年3月11日这一天。
这一日,女师大发生了反对校长杨荫榆的学潮,而许广平正是学生自治会的骨干,眼看着身边人在教育问题上思辨争论,她陷入了无边的困惑,对中国女子教育的前途满是迷茫。就在这时,她想到了课堂上的那盏明灯,提起笔来给鲁迅写了第1封信。
第1封信的内容十分简练,主要以谈论时*为主,许广平询问了*界丑闻,也提出了自己对于高校教育弊病的疑惑,信里面满是一个年轻女子刚刚踏入新社会的愤懑和不解。
第1封信中,她称呼鲁迅为鲁迅先生,措辞格外严谨恭敬,在最后许广平还署名为受教的一个小学生,谦虚仰慕之情不难看出。而一向平易近人的鲁迅很快便解答了小辈的疑惑,还礼貌地将许广平称之为广平兄,这可让满心崇敬的许广平大为惊讶。
许广平写信给鲁迅,明显是将鲁迅当作鲁迅,并期望能够从那里获得一些安慰,谁成想,鲁迅这样一个热衷于传道授业解惑的先生,洋洋洒洒的抚慰了许广平的情绪,还极为认真的给予了学生平等的待遇。这极大鼓舞了许广平的勇敢,也为这段美好的姻缘展开了一段序幕。
许广平在收到第一封信之后欣喜若狂,很快就提笔寄出第二封信,而在这次的措辞之中,她显然将两个人的距离再次拉近了。她称呼鲁迅为鲁迅先生吾师左右,意思为你是我敬爱的老师,这里面还有不少小女生的心思,她在正题之外,还不忘专门表达自己对兄字称呼的不解,俨然一个刨根问底陷入爱情的小姑娘。她还称自己为小学生许广平,这个小字一出,就洋溢着一股俏皮撒娇的味道。
有了第一次的来往,就有了之后更加深入的思想交流。许广平是个极为聪明的姑娘,对待感情更是横冲直撞,虽然含蓄却也有着新时代女子的大胆。常常对着鲁迅称呼自己是小*,表示自己与先生的写信往来属于从中捣乱,让人哑然失笑,眼睛心里都带上一股热情。
写到第四封信,许广平便开始称呼鲁迅为鲁迅师,关系更近一点。对于这种小心翼翼的试探,鲁迅看在眼里,但也并无反对。此时两个人依旧是学生与老师的关系,只是更加亲近一些,许广平在这种关系之中一直都站在主动的那一方上,还曾经撒娇自称(以鲁迅先生承认之名)小*许广平,更加亲密。
两个人在此师生之情之中,一直没有越过界。但讨论的主题却从冠冕堂皇的*治思想,慢慢转变到了私下生活。这也可以从他们彼此交往的文字最终探查到痕迹,在两个人的第13次相互来信中,许广平活泼洋溢出了一大段文字:
尊府居然探检过了!归来后的印象,是觉得熄灭了通红的灯光,坐在那间一面满镶玻璃的室中时,是时而听雨声的淅沥,时而窥月光的清幽,当枣树发叶结实的时候,则领略它的微风振枝,熟果坠地,还有鸡声喔喔,四时不绝。晨夕之间,时或负手在这小天地中徘徊俯仰,盖必大有一种趣味,其味如何,乃一一从缕缕的烟草烟中曲折的传入无穷的空际,升腾,分散……。是消灭!?是存在!?。
她在用心感受着鲁迅的生活环境,用小姑娘的视角去记录着鲁迅习以为常的住所,相信在看到这段文字之后,鲁迅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心里洒下一束光。毕竟鲁迅在前半生禁欲,可以算得上是委屈,根据郁达夫回忆,当年刘半农看鲁迅冬天只穿着一条单裤子,好奇他为何如此,鲁迅诚恳回答:为了压抑性欲。一个过着这样平淡人生的男人,对于自己的住所必然也不甚上心,突然碰到一个愿意用心带他体会生活乐趣的少女,说不动心那是假的。
在此之后,两人关系便是突飞猛进,都小小越过了曾经对谈的那层界限,鲁迅开始给许广平讲昵称,叫她害群之马、少爷,而许广平也开始越过学生的身份,半是天真半是正经的教育起鲁迅的日常生活来,让他1.戒多饮酒;2.请少吸烟。
但是就算是关系近一步,鲁迅也未冲破那层窗户纸,许广平不焦急,反而自己又迈出了主动的一步。她不像是旧时代女性,在爱情上,她一向是主动的。
在幼年时期,许广平就有一段荒唐的娃娃亲。她的父亲将女儿视为自己的财产,在外面醉酒,就把她许配给了乡里的劣绅。
在长大后,许广平对自己的未婚夫极为厌恶,毕竟她是接受过教育的新时代女性,不光反对包办婚姻,还反对父亲对自己人生规划无端干涉。在长大几岁后,许广平便避走天津,追求自己的人生去了。
有如此果断的人生态度,许广平怎么会让自己白白错过一段志同道合的亲密关系?而鲁迅此时的顾虑却非常复杂,这段师生恋很艰难,首先鲁迅要比许广平大18岁,并且其在之前已经有了一次包办婚姻,尽管这个婚姻名存实亡,但在法律意义上还是存在的,如果他真的与许广平结合,这些问题又该如何解决?
鲁迅在讲课过程中曾对学生讲过勃朗宁笔下的爱情故事,一位年长的老师与年轻的学生相爱,但老师却认为年纪上二人毫不相称。鲁迅也如同故事里的老师一般,因为年纪等种种问题,不愿再去谈爱情,可许广平却引用了勃朗宁的诗句,神未必这样想,爱情在来来回回的试探中昭然若揭,彼此心照不宣。鲁迅支支吾吾:你中*太深了,对于这个故事,你太理解了。
爱情虽然来的容易,可人们总要面对现实,无奈下鲁迅提出要与许广平约定一个两年之期,彼此在这两年之中互不见面,各自工作。
就这样,两人在北方告别,双双南下,鲁迅来到厦门大学任教,而许广平则到了广东省立女子学院担任了训育主任。两个人虽不见面,但依旧书信来往着,许广平常说,我或者不能守约,要反抗的,言语之间多是思念,活脱脱一个恋爱小女生的模样,从中,我们也能察觉到恋爱之中女人与男人的不同。
在分别的这段时日里,两个人依旧互相分享着生活,一开始讲路上的所见所闻之后,又将自己身边的工作人际关系等等,全部与对方和盘托出,完全就是热恋当中说不完话的情侣。
在这段时期中,鲁迅慢慢转变了自己的角色定位,开始对许广平发起牢骚来,我在这里不太高兴的原因,首先是在周围多是语言无味的人物,令我觉得无聊。他们倘肯让我独自躲在房里看书,倒也罢了,偏又常常寻上门来,给我小刺戟。……因为无人可谈,所以将牢骚都在信里对你发了。
许广平也一直借文字向外界倾诉着自己对爱情的追求:合法也罢!不合法也罢!这都于我们不相干,于你们无关系,总之,风子是我的爱!这是她的爱情态度,独立又坚韧。
爱的动力战胜了顾虑,终于,他们在年的战火中搬到了上海,鲁迅笑着对爱人宣告着自己的失败,举着白旗对许广平说:你战胜了!许广平只是报以笑容。这份成功是她的主动与隐忍换来的,这就是爱情面前的牺牲,鲁迅这个顾虑的老男人,在未与许广平确定关系之前,连外出都要拉上第三人一同居住,意在避嫌。二人的爱情能有今日之结果,全靠许广平身上这股子不放弃的劲头。
热恋里的鲁迅像是撒开了缰绳的小马驹,书信里更没了拘束,他说:广平兄,我是你的小白象呀!也不再叫什么广平兄,许广平成了他的小刺猬。
这位以犀利文字著称的文豪有句情话一直流传至今:我寄给你的信,总要送往邮局,不喜欢放在街边那绿色的邮筒中,我总疑心那里会慢一点。
就这样,他们在上海开启了自己的同居生活,两年后,承载着爱的小儿子周海婴出生。鲁迅立刻变成了慈父,给儿子取了个昵称叫作小红象。
为了让丈夫安心写作,许广平放弃手中工作,在家中打理事务,让鲁迅毫无后顾之忧。
有此等情投意合又温柔体贴的贤妻,这是鲁迅的幸运。携手十年时,鲁迅曾写下《芥子园画谱》:十年携手共艰危,以沫相濡亦可哀;聊借画图怡倦眼,此中甘苦两心知来感怀往日情怀。
只可惜眷侣相伴时间不长,在年10月19日,鲁迅病故。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要紧握着许广平的手,满心想着她的生活,嘱咐道: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
许广平怎么能轻松忘记爱人?在丈夫去世后,她将其手稿整理编纂,用余生完成他未竟之事。
在年,许广平在悲痛怀念中写下:谁谓荼苦,或甘如饴,唯我寸心,先生庶知。她不仅失去了一个鲁迅,还失去了一位老师,失去了让生活甘之如饴的知己。
对于丈夫留下来的另一位妻子朱安,许广平更是百般照顾,她遵循丈夫意愿,坚持给朱安按月寄了十一年的生活费。朱安还邀请许广平来北京一同居住,并解释满足许广平提出来的一切条件。朱安自己也说:大先生对我并不坏,许先生对我是极好的。
从妻子层面来说,许广平尽职尽责,她用一生来诠释了爱情的真谛。在年,因为收藏鲁迅书信书稿丢失,情急下许广平心脏病发,撒手人寰。
人人都想要纯粹的爱情,但又有几个人如同鲁迅与许广平一般真切了解过爱人,又忠贞不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