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猬皮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读书群分享08若你喜欢深思,他们正好犀
TUhjnbcbe - 2022/11/20 21:07:00
He-ww

《造假的知识分子》

作者讲述的是法国知识界,但也可以影射其他各国。众多所谓的知识分子和专家常在公众面前肆无忌惮地用谎言作为论据辅佐自己的观点,而这样的行为却不会引起大家的怀疑,多是像家常便饭一样地接受了。事实上这种行为的原因便是制造知识假币,以保证他们在观念的市场上取得胜利。他们不羞耻,因为顺应的是主流观点,出发点都是为自己的利益,他们或许知道真相,却不会告诉他人,毕竟说明真相需要耗费更大的努力才能达到说服效果,也需要承担风险。

书中的这部分观点类似于布尔迪厄的《关于电视》中所提。

书中提到“知识分子”的出处源自德雷福斯事件。这两百年的法国也出了一些著名的“知识分子”,诸如伏尔泰、雨果、狄德罗等,这些人的荣耀,其实与他们采取的*治立场也是息息相关,这一规律对当世,后世,都一样。

作者指出对社会问题和真实生活的沉默和麻木构成了“文人的背叛”,也间接告诉了读者,知识界大范围的编造谎言也绝不是文人之所为。

书中有一句话原话:“一个知识分子捍卫一项事业,是为之服务?还是利用它来改善自己的名望声誉、在知识界的个人地位甚或是自己著作的销售?很难在帮助别人的意愿和个人小算盘之间做出截然的区分”。

讲“媒体之错”,观点比较见惯不怪了,大概都是媒体体系只是巨大的操纵舆论的机器,即没有自主权的权利场。但里面有句话挺好:“报刊媒体没有垄断舆论说教,它有可能因受诱惑会青睐‘小妙句’而非深入细致的资料。”

讲“道德骗眼术”,道德正确成为国内国际很多*策的一个“借口”,精明的人利用了道德,利用了公众,给自己的不端行径找到一个合适得体的出口。道德可以掩藏一些见不得光的目的,所以在道德领域也可见双重标准。如果抛开主体,只陈述事件,与加上主体再陈述,得出的结论将会完全不同。道德谎言终成了意识形态的合法斗争。

援引两句我认为写得好的原文:

“应该避免放任情感泛滥。地狱有时可能铺满善意,一项出于善良情感的*策未必是一项好*策。”

“一棵道德之树,遮掩了一片残暴事实的森林。”

关老师

《庭守之犬》

书中讽刺了日本现在的捕鲸,核污染,环境污染导致的人口出生率低下,社会贫富差距过大等问题。

书中的人物往往在绝望时有一丝希望,又在稍有起色时落于谷底。主人公的几次恋爱都是在刚刚有起色时,因为性器官的原因而走向失败,不得不让人想到器官象征着人的社会阶层,主人公在挣扎中渐渐麻木、服从、沉沦,结尾处将希望寄托于下一代是孩子身上。

其他人物也是如此:想学芭蕾舞的女孩在快要接到录取电话前出车祸沦为妓女;打算要孩子的夫妇碰到主角这样的假“种马”,最终只能偷别人的孩子……这样的小人物书中比比皆是。

黑暗未来的幻想,映射的是无比真实的现实。

SusanJiang

《异乡人》

加缪在书中塑造的“现代荒谬英雄”默尔索,行为惊世骇俗,言谈离经叛道,而这些荒谬却影响了无数孤独的灵*,让其得以真正审视自己那混乱而无从依靠的处境。

而默尔索就以局外人的身份活着,又以局外人的身份死去,就那样置身事外的走完了自己短暂而幸福的一生。对,他是荒谬而冷漠,但他却也是幸福而自由,因为他敢于跳出这个世界的既定模式,保持和芸芸大众的距离,忠于自己的本心。

世界总是喋喋不休地告诉人们,行为举止甚至思想应该如何符合社会约定俗成的、种种道德规范下的节度。但是,默尔索,一个居高临下的鸟瞰者,冷静自持,无动于衷,漠视七嘴八舌急于发表意见和批判的群众。他倦于给出令人满意的标准答案,他对合乎礼俗但不合于自己真实感受的事物,无法找到适当的对应方式和距离,于是,他被大家指责为无情、不孝、不义。默尔索不知道在与世界冲撞的窘境下,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他鸟瞰自己,也鸟瞰他人,探索内在情感与外在世界的关系。

#我知道这世界我无处容身,只是,你凭什么审判我的灵*?#

如今的我们都擅长戴着面具,长袖善舞;习惯活在别人的眼光中,惧怕被疏离与被排斥,惧怕孤单无依靠,从而一步步强迫自己活成那个被世界认可的人。但夜深人静时,那个潜伏在灵*深处的声音是否会提醒你听一听内心最真实的声音?或许很多时候,我们都需要一个宣泄口,否则就如同那困兽找不到出口。很多时候,我会觉得自己好像也是那隐形的局外人,而其实,我也未曾能免俗。

SusanJiang

《灿烂千阳》

胡塞尼继《追风筝的人》后又一史诗巨作,再次聚焦于阿富汗,用两名阿富汗妇女的悲惨故事来讲述阿富汗三十年的揪心历史。

这是一部关于家庭、友谊、信念和自我救赎的动人故事。

这本书其实常年居于豆瓣和知乎推荐书单的榜首,但我对于备受推崇的书总是心生敬畏,不敢轻易去尝试阅读,但最终还是没能拗得过好友,还是找来看了。

看完后心情真的很沉重,心时刻都被被玛丽雅姆和莱拉的遭遇所揪着。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于个人要忍耐饥饿和病痛,于家庭要承受战争的创伤和流离失所,而于国家则要忍耐前苏联、塔利班与美国的战争。

玛丽雅姆是一名私生女,她的童年在她十五岁时戛然而止,母亲因绝望而上吊自杀,定期探访的父亲也瞬间变成陌路,紧接着就被父亲安排嫁给了中年鞋匠拉希德,之后又几经流产,长期生活在家庭暴力和战乱的阴影之下。十八年后,战乱仍未平息,少女莱拉的父母死于战火,青梅竹马的恋人也在战乱中失踪,亦被迫嫁给了拉希德。

两人各自带着属于不同时代的悲惨回忆,共同经受着战乱、贫困与家庭暴力的重压,心底潜藏着的悲苦与忍耐相互交织,让她们曾经水火不容,又让她们缔结情谊,如母女般相濡以沫。直至骗局被揭穿的那一天.......

人生就是这样的,在心碎之后,我们还得忍受一次又一次的悲伤。

纵观整部小说,充斥着太多的痛苦和离别、暴力和流血、痛苦和灾难都让人久久不能释怀,玛丽雅姆被枪决更是给人一种悲切甚至悲壮的感觉。然而,故事的结尾也给了我们希望:战争结束了,和平重新降临了这个国度;干旱结束了,大雪昭示着绿色和丰收。

最终,阿富汗的塔利班*权被推翻,民主*府上台,平等和自由开始降临在这片饱受了30年灾难的土地上。莱拉最后也逃脱了拉希德的魔爪,与塔里克结婚,享受与孩子一起的天伦之乐,重新获得了自由和幸福,恢复了女性的自我和本性。这个带着眼泪和微笑的结局,给了我不一样的触动,在这个惨淡的社会终究还是有着美好希望的。

最后只想用这两句话作为结尾:

人们数不清她的屋顶上有多少轮皎洁的明月,

也数不清她的墙壁之后那一千个灿烂的太阳。

救赎之旅

项飙《跨越边界的社区: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

“浙江村”是由来自浙江温州地区的服装业经营户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形成的聚居区,离天安门不足五公里。作者从年起对“浙江村”进行了六年的田野调查后写就此书。

简单而言,这本书叙述的是“浙江村”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从文革后期温州人的全国流动到进入北京发展,从摆摊到包柜台再到办市场建大院再到“大清理”。从这个角度看,这就是一部改革开放史,从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市场改革的具体推行运作。

另一方面,“浙江村”人在商业财富的增长过程中,社会结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从小范围的亲友圈到生意*商圈的形成,从单一家庭到完整的社区形成,从生意圈到帮派的形成,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生活习惯、社会问题等等,始终和财富的扩张交织在一起。

而连接市场发展和社会结构变化的就是作者在书中提出的核心观念“关系丛”,这里面就包括和亲友,和陌生人,和生意伙伴,和*府,和帮派等,这些关系都是杂糅在一起。理解这些关系的关键在理解人的本能。

读完这本书有几点体会:一是制度的条文和制度的具体操作从来就是不一致,温州人在五六十年代就敢搞包干,文革时代就能全国跑,而在改革初期更是在制度的条文下变出千万花样;二是不存在纯粹的市场体制,都说市场是自发形成自我调节,实际上市场的准入、运作无一没有*府和个人的介入;三是从人的本能出发始终是理解历史的根本,制度和历史在后人看来可能是一段段文字,而在它们的产生却是由一个个人的具体行为触发的。

扫盲班留级生

《红城王国》

推荐语:在红城修道院的这个故事中,你可以看到红城小动物们身上的坚强和乐观,责任和信仰;如果你足够细心,你还会发现坏人阵营中的阴谋和算计,伪善和背叛,而这些,对一个孩子或者成人,都是必要的。

作者布里安·雅克是个风度翩翩的英国老人,他在给中国读者的信中是这样介绍笔下这个神奇故事的:“红城动物王国是勇士们和冒险者的乐园,在这里,老鼠、刺猬、獾、鼹鼠和水獭抵抗着耗子、白鼬、*鼠狼和狐狸的侵略,保卫着自己的家园;在这里,正义与邪恶展开了永恒的战争。”你看,简洁明了,这故事讲的是有趣而曲折的动物盛宴,对孩子而言多么有吸引力!

《红城王国》当然是是动物们的狂欢,更是我孩童时未完成的梦想和今日成人后不与人分享的回忆。红城小小的修道院,装着我少年时太多太多的期望。十岁起跟随父母在城市里孤独的成长,让我总是怀念在农村时,村里的老人们在璀璨星汉下讲述的那些或神异或离奇的故事,这些故事大多和动物有关。在慢慢养成看书的习惯后,《红城王国》成了我这十余年时间里愈加清晰的兔子洞。每当翻开书页,我就像站在洞旁的爱丽丝,带着满满的期许和一点点胆怯,各种情绪鼓动着我钻入洞中发现更多有趣的细节。在这里,我看到了懒散啃胡萝卜的兔子上校、勇敢与耗子战斗的老鼠修士、吵闹多嘴的麻雀公主、彪悍暴躁的獾老大和开心啃松果的哑巴松鼠,而挥舞着的大尾巴的克拉尼司令、阴险的狐狸希娜和偷鸡贼母子、虚伪残忍的耗子淘气包和躲藏在洞穴中的蝮蛇埃斯莫迪奥斯也常常在梦里追着六七岁的我在红城四周的莫斯弗劳维森林里跑。对老鼠英雄马蒂亚斯的崇拜和对强盗大海鼠克拉尼的痛恨都让我一次次翻起这本童话,从晴天到雨天,从开心到失落。

一遍遍地翻看《红城》,一年年地成长,看着照片中的自己,一直在改变,身份的转变并没泯灭那颗藏在红城修道院的童心。在学校代课的一年时间里,我将这个童话推荐给了二三年级的同学们,我会跟他们坐在操场边上讲讲淘气包踹死皮包骨的动机、偷鸡贼为什么是个大坏蛋和为什么说哑巴沙姆是个好孩子。从同学们明亮的眼睛中,我看到了十二岁时初看《红城》的我,我也坚信,孩子们眼中闪动的光泽,曾经也一定在星空下听故事的我眼中闪耀过。

Monday

木心《文学回忆录》

最近一直在看木心的文学回忆录,有时候听到一些与自己认知相违的地方就会觉得这个人好狂妄呀,好自负呀。尤其是听到他有些极力推崇外国作家和贬低中国文学家的地方,感到很是不快,但是他又分析得一针见血,让我又重新思考过去的认知。

从更高层次上来看,木心是标准的士大夫,他的文艺批评在大多数人看来也许是自说自话(包括还没看到一半的我),但是这种批评是建立在他及其丰富和广阔的文学阅历上的。有时候你不认同他的观点,想反驳他,想对他说:不对,木心先生,我认为不对呀。但就在此时,你会发现自己连他的批评对象的著作也只是管中窥豹地看了一些些,哪有什么资格建立对那些文学家的主观认知。

他对每个知名文学家的点评,可以说是通俗而不失要害,浅显而不落俗套。他是以高屋建瓴的眼光和站在整个文学史的上沿来对过往文学家和文学现象做出评判的,一方面他讨厌给别人戴帽子,而另一方面由于这是在讲课,在浅尝辄止地讲悠久的文学史,面对的讲课对象大多数是局外人,所以他只好以这种一个个强烈的主观评价来引领我们进入文学,进入文艺就像他在讲课中提到的,他极力推崇拜伦,说他是诗人中的诗人,是英国继莎士比亚后最伟大的文学家,许多后世杰出的文学家都爱拜伦。

要知道,木心的评判是相当严苛的,能做出这样拔高的评价,至少会让我去读一读拜伦。还有他讲老子的那一讲,甚是精彩,不落窠臼,以宇宙观的角度切入道德经的哲学和文学价值,说他是中国迄今为止唯一的世界级哲学家。

总的来说,我是带着磕磕绊绊的心态来读这本书的,夹杂着不满与不认同,但我还是继续在读。因为我知道,这位先生的阅历可比我多的多,他的讲课也非常有意思,许多潇洒和可爱的句子脱口而出,让人咋舌。

*丢丢

《巨人三传》

*吾言*

读书群内小伙伴的读书风格颇有不同,有人喜欢纪实,有人喜欢虚构,有人喜欢批判,有人喜欢温暖……不管是何种风格、什么作品,只要于己有利,博己欢喜,均能开卷有益。

读书群内“佛系”阅读,读自己喜欢的书,分享自己喜欢的内容,总有人会和你的口味一样,也总有人会分享出你平常不太接触的口味,扩展下视野也好。

本周读书分享分为两期,这一篇主题是“犀利”,主题是“有趣”。

或许,你还想看看它们:

吾言感悟

我进了一个“佛系”读书群,然后……

读书群分享

让读书成为习惯,让知识需求成为本能

读书群分享

有一本书,我不敢写安利

读书群分享

为你写诗

读书群分享·04

阅读与分享的动机是什么?

读书群分享·05

我们读的书,太涨知识了!

读书群分享·06

总有一本书,让你特别喜欢

读书群分享·07

读完你推荐的书,恰好我也喜欢

由“疫苗事件”谈开的生老病死:文明的进步与丧失

《我不是药神》:真实的人与虚伪的资本

马克思17岁的高中作文,教我们如何择业

单身税来了?!吓得我赶紧读首情诗酝酿感情

屈原的自白

1
查看完整版本: 读书群分享08若你喜欢深思,他们正好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