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首发
创新是最好的传承
倪敬年1△付高爽1△时晶1杨治中1谷晓红2#指导:田金洲1王永炎3
1.北京医院脑病科2.北京中医药大学3.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
摘要:为了探寻中医药传承之路,通过梳理董建华、王永炎、田金洲3位院士的学术脉络,发现三代传承人,代代有创新。第一代董建华院士,创立“通降学说”,以“通”为胃肠和其他腑病的治疗原则;第二代王永炎院士,创立“病络学说”,提出从络论治脑、心、肾等重大疾病和难治病的新思路;第三代田金洲院士,提出“证候级联假说”,为脑病和其他慢病防治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方法。由此可见,中医药发展有赖于学术传承,而最好的传承是创新的基础,守正创新是传承精华的活水源泉。
关键词:通降学说;病络学说;证候级联假说;学术传承
新中国成立不久,一批中医药专家从全国各地奉调进京,开启了规范化培养中医药人才的院校教育模式。如今,以董建华、王永炎、田金洲为代表的一门三院士,是院校教育模式下师生之间学术传承的成功范例(图1)。本文通过文献检阅,梳理了三位院士的学术脉络,以探寻中医药传承之路,供读者参考。
图1《董建华医学文集》出版发布会暨学术研讨会(摄于年10月)
1董建华:通降学说
────────────────
董建华,出生于年12月。中医内科学家,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6岁拜上海名医严二陵为师,跟师6年后悬壶故里;37岁被选送至江苏省中医师资进修学校深造;39岁奉调进京,任北京中医学院温病教研室主任。45医院内科主任兼内科教研室主任、副院长,收王永炎、杜怀棠、田德禄为徒,分事脑病、脾胃病、热病等病区工作。
先生在脾胃、热病、脑病等多个领域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创立“通降学说”,指出“腑以降为顺,腑以滞为病,腑以通为治”,以指导胃肠和脑等腑病的治疗(图2)。遵《临证指南医案》“初病在经,久痛入络”之古训,常用刺猬皮、九香虫等辛柔和血之品通络止痛,对其后“病络”学说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此外,汇集“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等辨证于一体,制定外感热病“三期二十一候”辨治体系;参悟“头者,精明之府”“脑为元神之府”“脑髓说”及“藏象五志说”等理论,认为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据此主编《实用中医心理学》,丰富了脑病理论体系。
1.1腑以降为顺腑的生理特点集中在一个“降”字,六腑的共同生理特点是“传化物而不藏”(《素问·五脏别论篇》)。要使六腑的出纳、消化、转输等主要功能得以正常进行,必须保持其下降通畅,即所谓“六腑以降为顺”。如《素问·五脏别论篇》所云:“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这种虚实更替的过程,体现了腑以降为顺的生理特点。
1.2腑以滞为病
腑的病机关键在一个“滞”字。腑以降为顺,腑气不降则出入失序,传化无由,气机阻滞成病,甚至危及生命。所谓“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素问·六微旨大论篇》)。肠胃为市,无物不受,易被邪犯而盘踞其中,或因气机壅滞,水谷停滞,或因脾胃虚弱,传化失司,虚而挟滞。
六腑经络皆循行至脑,经气以降为顺。若有逆乱,则生疾病。《灵枢·经脉》记载六腑经气降则和,不降则滞,反升则逆,引起齿痛、颈肿、嗌肿、颔肿、头痛、耳聋、喉痹等经络循行部位的病痛,还会导致头痛、眩晕、烦躁、中风、不语、癫痫、癫狂、不寐、善呻、惊惕、善太息、心痛等心脑疾病。
1.3腑以通为治
腑的治疗要点着眼于一个“通”字。先生借鉴前人经验,提出“腑以通为治”的治疗原则,在胃病实践中成绩卓著。胃实者,消积导滞,专祛其邪,不可误补;胃虚者,虚中有滞,补虚行滞,不可壅补或蛮攻。用药轻灵,该升则升,该降则降,调和气血贯穿始终,使气血、阴阳及脏腑功能恢复平衡。
先生认识到,脑病病机多与气机当降反升相关,如肝阳上亢之头晕、目眩,肝火上扰之头痛、目赤,风痰上扰之头晕、恶呕,风痰内中经络之半身不遂、言语不利,心肝火旺之失眠、多梦。故治疗主张标本同治,多通补而不纯补,多治气而不忘血,多清滋而不苦伐,以通为用。
2王永炎:病络学说
────────────────
王永炎,出生于年9月。中医内科学家,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及中国科协常委,年被国务院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24岁自北京中医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温病教研室助教;25岁拜董建华先生为师,开始脑病的防治研究和临床工作,医院内科副主任、医务处主任、副院长;34医院神经内科、日本宫琦小林市神经精神病院研修;45岁后历任北京中医学院院长、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及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
在先生指导下,从事中风及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的中医药防治研究。受先生“脑病多与气机当降反升相关”影响,主张“通补并用,调畅气机”。其中,采用通腑化痰法治疗急性期中风的研究成就卓著[5]。同时,遵先生“做有思想的学术研究”之教诲,为提高脑血管病防治水平,创立“病络学说”,指出“络脉是生理之常,病络是发病之机,络病乃疾病之类”,其中病络是核心,开辟了从络论治脑、心、肾等重大疾病和难治性疾病的新途径(图2)。此外,牵头制定我国“中医药防治甲型流感诊疗方案”,研究成果在美国发表,引起了国内外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