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易错字音例~(来自N套试卷精选)
《朝花夕拾》导读+练习!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导读和练习
《傅雷家书》导读+2份练习
《边城》导读+练习
《红岩》导读+练习
八年级语文下册字词复习~~~
七下语文知识点~~~
年与时驰14,意与日15去,遂16成枯落17,多不接世18,悲守穷庐19,将复何及20!
——本文选自《诸葛亮集》。(题目是后人加的)
①诫:告诫、劝勉
②夫(fú):句首发语词,无实在的意义。
③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④行:指操守、品德。
⑤澹(dàn)泊:安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甘于寂静无为的生活环境。
⑥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也说“使远大的志向得以实现。明:使……明”。
⑦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⑧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⑨广才:增长才干。
⑩淫(yín)慢:过度的享乐。淫:过度。慢:怠惰。
11励精:振奋精神。励:奋勉,振奋。
12险躁:暴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13治性:治通冶,陶冶性情。
14驰:消失、逝去。
15日:时间。
16遂:于是,就。
17枯落:枯叶一样飘零,形容人韶华逝去
18多不接世:意思是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接世,接触社会,有“为社会所用”的意思。
19穷庐:破房子。
20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不看清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奋发向上,轻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破房子里,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呢?(穷庐,亦可解为空虚的心灵。)
本文的主要写了诸葛亮希望儿子可以珍惜时间,刻苦学习,学有所成。他写这封信的用意是告诫儿子要注意珍惜光阴,勉励他刻苦学习。
《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原文中,诸葛亮所提“德、志、学”发展至今,与我们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每个人接受教育的内容,可谓“德、智、体、美”等并无实质性差别,“德”当然指的是德育,也是品德教育和道德修养;“智”指的是智力教育,也即指的是学习成绩;“体”指的是体育锻炼,要有一个好的身体,才能够去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美”指的是身心完美,形体的美与心灵的美,而这几方面又与德、智、体三项密切相关,所以,后来也不再过多提及,主要指德、智、体三方面全面发展。现在看来,每个人在学习、成长过程中,都必须加强这几方面的培养和锻炼,每项内容都是极为重要的,否则,难以实现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性目标。
诸葛亮(年7月23日—年8月28日)字孔明,号卧龙,三国蜀汉琅琊郡阳都人(今山东省沂南县)。三国时期蜀国著名的*治家、*事家和战略家。官至丞相。这篇《诫子书》是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书信。少年时父母双亡,随叔父避乱荆州,隐居于南阳隆中,常自比管仲、乐毅,爱唱《梁父吟》,结交庞德公、庞统、司马徽、*承彦、石广元、崔州平、徐庶等名士。其智谋为大家所公认,人称「卧龙」。娶*承彦之女为妻。
1.用“/”给下面的句子标出停顿。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才
2.解释下列句中的黑体词.。
①夫君子之行__________________
②非学无以广才__________________
③非宁静无以致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淫慢则不能励精__________________
⑤学须静也,才须学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年与时驰,意与日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悲守穷庐,将复何及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句子中的斜体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卒中往往语。B.非淡泊无以明志。
C.先帝知臣谨慎。D.静以修身。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
5.对这篇短文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淡泊”“宁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强调他们是与人的志向相关的。
B.“学须静也”的“学”已经不只是一般的学习,而含有修养自己的人格和品德的意思,“静”
也不只是单纯的宁静,而有淡泊名利的意味。
C.“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说明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
D.“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表达了君子不与外界同流合污,独善其身的良好愿望。
6.本文作者主要从________和_______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述的,文中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
从这几个方面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请从文中找出你喜欢的名句,并说说你摘录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关于修身养性的问题,古人有过许多名言警句,请你任意写出两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才
2.①指操守、品德。②增长才干。③没有用来……的办法。到达,这里引申为“实现”。④过度的享乐。⑤宁静。才干、才能。⑥流逝。意志。⑦到。
3.A
4.①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②不看清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③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奋发向上,轻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④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
5.D
6.修养学习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强调的是一个“静”字:修身须要静,学习须要静,获得成就也须要静。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把“静”与“躁”进行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
7.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告诫儿子要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并注意珍惜光阴,勉励他刻苦学习。
8.非淡泊(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9.示例:非淡泊(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谈论了个人修养的问题,要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就必须要注重道德修养,不追求名利,保持宁静的心态,集中精力去做事。
10.示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知识要点归纳第五单元知识点梳理
17、《猫》知识点1、本文选自《郑振铎文集》,文体是叙事散文,作者是郑振铎,现代作家、学者、翻译家。
2.全文用第一人称叙述了“我家”三次养猫的经历,从中表现出作者快乐、辛酸、愤恨、悔恨等不同的感受。
3、简析下列句中的表达效果
(1)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我们都很为它提心吊胆,一天都要“小猫呢,小猫呢?”查问个好几次。
这是对第二只小猫“更活泼”的特征的举例描写,写出了一个活泼顽皮的小猫的形象,也为后文中这只小猫被人捉去(亡失)做了一个暗示和铺垫(伏笔)。
(2)它躺在露天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
对芙蓉鸟被咬死后,“我”找花白猫“兴师问罪”时它的状态的描写,一方面突出了它的懒惰和不活泼,另外“嘴里好像还吃着什么”是作者愤怒心情的主观臆断,也是造成误解的原因。
(3)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正是第三只猫的不幸结局让“我”的“酸辛”“难过”不断重复,弱小者没有受到应有的保护,作者的感情在这里得到了深化。
4、开头的第一句话“我家养了几次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总领全文
5本文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采用这种叙述方式有什么好处?
作品中的“我”是三只猫的主人,他喜欢前两只猫,厌恶第三只猫;他既是前两只猫悲剧的目击者,又是第三只猫悲剧的制造者。这样,作者可以极自然的利用“我”在文章中的地位,借“我”之口,抒发作者的真情实感,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引起读者共鸣,受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阅读“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1、“我”一家人对是谁咬死了鸟的意见如何?他们根据什么来判定的?
“我”一口咬定是猫干的,妻子也认定是猫,张婶也默默无言,不能否认。她们根据平时猫常常爬上桌凝望着鸟笼,被赶走还会再跳上去。从而来判定猫咬死了鸟。
2、为什么“我”对第三只猫得死,比以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第三只猫的死,与“我”武断、粗暴有关,它催“我”良心发现,感到内疚和悔恨。因此,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3、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试体验这两句话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这两句话标志着“我”思想感情受到两次震动。“我家好久不养猫”包含一种失落感,当别人夺取自己所爱的之物,伤害了自己感情时而发自内心的气愤,养猫固然快乐,可是亡失的痛苦更叫人难受。“我家永不养猫”抒发的是自己伤害了无辜,充满了内疚和悔恨的感情,见了猫就会触发灵*的伤痛,永远愧对这类生命,包含的思想感情,要深沉得多。一个“永”字,表现其难过达到无可复加的程度。
4、“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句话也是全文的结尾,它在内容上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我”目睹了前两只猫的不幸后,又亲自制造了的三只猫的悲剧,深感内疚,痛苦自责后做出的决定,为了不再看到这样的悲剧重演下去,“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句话与文章开遥相呼应,在结构上形成了首尾呼应的特点,总结全文。
5与“妄下断语”相呼应的句子是哪一句?
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
6、“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有何深刻含义?表现了“我”的什么思想感情?
这句话是对“我”的错误行为的无情鞭挞。因为“我”的过失而导致了猫冤死,表现出“我”深深的自责和无穷的悔恨之情。
7、花白猫在晒太阳时,不幸遭到了“我”的恶棒相加,发挥你的想象,如果你是那只猫,在挨打后,它会想些什么?
(示例)我究竟做错了什么?为什么人们如此待我?我为什么会受到如此“待遇”?为什么?你们人类是怎么了?为什么像恶魔?
8、为什么第三只猫在“我”家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
因为这是一只捡来的猫,它外形上不好看,毛被烧脱后就更难看了。也不活泼,不像别的小猫喜欢顽游,好像是具有天生的忧郁性似的,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因此,它没有前两只猫的活泼可爱,自然不能引起家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