蜱传回归热,又称地方性回归热。病原体有两种,即波斯疏螺旋体和拉氏疏螺旋体和拉式疏螺旋体;宿主动物主要是野生动物(灰仓鼠、大耳猬、小家鼠、*鼠等);传播媒介为钝缘蜱。
人因被感染性蜱叮咬或基节腺污染受损皮肤而感染。新疆存在本病自然疫源地。
宿主动物
野生动物:在南疆灰仓鼠、大耳猬、小家鼠及兔为保菌宿主。
绵羊是南疆农村蜱的主要供血宿主,狗、羊、驴、狼、蝙蝠和子午沙鼠等数量亦较多,均为可疑储存宿主。
在北疆,曾从大耳猬、大沙鼠、红尾沙鼠、怪柳沙鼠等洞中采集到感染性的特突纯缘蜱。*鼠、田鼠、鼬等为北疆疫区的可疑储存宿主。
钝缘蜱:乳突钝缘蜱可长期携带病原体,蜱个体间时常发生叮食现象,可导致疏螺旋体在蜱间水平传播。
乳突钝缘蜱能经卵传递波斯疏螺旋体,可导致螺旋体在蜱间的垂直传播。故蜱也是螺旋体的储存宿主。
传播媒介
蜱传回归热的媒介蜱属于软蜱科钝缘蜱属,我国仅从乳突钝缘蜱、特突钝缘蜱中分离到疏螺旋体。
乳突钝缘蜱见于南疆的阿图什、喀什、莎车等7个县市的荒漠、半荒漠地带。在村镇内多存在于旧泥房、畜圈土墙基的壁缝和洞穴里;在野外栖于路旁陡坡、土墙、废墟、老坟地等小型啮齿动物洞穴里。
该蜱侵袭人的能力强,经卵传递的感染率也较高,是本病的主要传播媒介。
特突钝缘蜱分布于天山以北的霍城至吐鲁番一线的山麓平原和山间谷地的荒漠、半荒漠地带。
该蜱只在野生动物洞中或废墟、山洞、壁缝中栖息,侵袭人的机会较少,但维持自然疫源地的作用较大。
本病通过媒介蜱直接叮咬传播,蜱吸血时螺旋体随血液进入血淋巴并侵入各脏器内繁殖,蜱感染后3?10天能在唾液腺、基节腺、卵巢和体液内査见螺旋体。当传染性蜱叮咬人、动物或互相叮咬时,螺旋体随唾液进入创口,传播疾病。偶有因接触基腺液或被压碎蜱的液体,经破损皮肤受染。
易感性
人群易感性,人对本病易感。
地区分布
主要分布于南疆的喀什、疏勒、疏附、阿图什、英吉沙、阿克陶、莎车、叶城及天山山区的乌恰等9县市,以及北疆的惠远、克拉玛依、昌吉、乌鲁木齐及天山山间盆地的托克逊、吐鲁番等县市。
季节分布
本病多发生于4?8月,并有两个高发期,4月和6?7月间。这与当地的气温、媒介蜱的生态习性及人群活动等因素有关。
新疆嗜什地区4?7月平均气温14?26℃,前一个高峰是出蛰后的越冬蜱吸血引起,后一个高峰则和当年孵化的蜱传播有关。冬季气温低于6?11℃,蜱蛰伏不吸血,病例很少,但室内温度在14℃以上时,蜱仍可吸血,所以,冬季仍可见个别病例。
人群分布
在村镇型疫源地内,儿童发病率较成人高,而外来者不分年龄、性别和职业,只要被受染疫蜱叮咬均可发病。
?年,共有91例病人,外地患者76例,均为成年人,当地人15例,其中5例为成年人,10例为儿童。成年人中,青壮年占91.2%,男女比例2.53:1。
防控
卫生流行病学调査
调査中主要了解当地居民的发病情况与受染场所,并结合当地的景观特点査看现场有无媒介蜱,根据调査结果制订防治措施。洞穴查蜱是判定疫区的重要而简便的方法。抓到的蜱即放入试管中,带回实验室鉴定种类,并分离病原体。宿主动物的调査,可捕获鼠类取血或以肝、脾、脑制成悬液接种敏感动物,3天后开始检査螺旋体。
防蜱、个人防护
外来人员在疫区活动,不要久住破旧土房,不要在岩下、山洞露宿,不要席地或靠墙坐卧。在野外休息,应避开动物洞穴。住房内应打扫干净,并及时堵塞洞穴和缝隙.,也可沿墙基粘贴黏性胶带。
进入荒漠、半荒漠地区的人员要将裤脚、袖口、领口扎紧,并可穿长筒布袜,戴帽子,防止蜱爬入衣服和头发。到住地后,要及时检査和清除附着的蜱。进人旧房子、畜圈时,不要随地坐卧,避免蜱咬。
灭蜱
药物灭蜱时,常用杀虫剂有倍硫磷、马拉硫磷、氯氰菊酯、溴氰菊酯。
具体方法如下:
①0.5%溴氰菊酯水悬剂喷射或浇灌洞缝,也可用溴氰菊酯混合沙土填人洞内;
②距地面1米内的墙面以0.5%溴氰菊酯喷洒;
③每年3月底或6月底,家畜可用倍硫磷药浴或喷洒体表。
防鼠、灭鼠
野外住宿应远离鼠洞,或及时堵塞鼠洞。灭鼠主要是消灭疫区内的灰仓鼠、小家鼠等储存宿主。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凡在疫区有蜱叮咬史,出现不规则间歇性发热者,均疑为本病。
如发热期和间歇期血中査到回归热螺旋体即可确诊。通常采用新鲜血作暗视野检査,或涂厚滴血片法可査见螺旋体。目前治疗本病首选药为四环素,成人口服每次0.5克,每6小时1次,连服5天,继以每次1克,每天2次,再服5天。
老鼠无处不在,
蜱虫便无处不在,
专业灭鼠,就找亿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