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的消化,首先是从口到胃的下降过程,及至胃到肠的排泄也是一个下降,至上而下是脾胃消化的正常生理行为。在这其中,“脾宜升则健,胃以降则和”(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反之,脾胃功能异常,脾不升,胃不降甚至上逆,则会有脘腹胀痛、痞满。或大便不畅,或恶心、噫气、嗳气、呃逆,甚至呕吐。慢性胃炎常有如此病机,这般表现,和胃降逆就成了治疗的指导思想之一。
治疗慢性胃炎主要在于调理脾胃使之升降有序,胃腑以通为补。
治疗慢性胃炎通降和胃是常用治法,为诸治法之纲要。
“通”为胃炎治疗的一个特点,因为胃属腑,以通为用,以通为补、通下者气滞、呕恶、食积皆除。
宜用莱菔子、枳实、藿香、厚朴之类。
治疗中始终不忘使胃通降顺畅,只有胃通降顺畅才能正常纳运,并腐熟水谷,使脾能化生精微。
常以保和丸化裁,消食导滞,通降腑气。
治疗慢性胃炎予以降气和胃之品改善其消化功能,促进胃蠕动,增强胃张力,,以降促升,即降逆和胃以助运,吸收养分以升提,降与升相辅相成,待脾胃消化功能得以改善,方能应用益气健脾之剂。
无论何种慢性胃炎,均谨守“胃失和降”之病机,顺应胃的特性,突出一个“降”字,降逆和胃以治之。
代表方为连苏饮、青蒲饮、四磨汤、香砂枳术丸等加减,常用药物有*连、吴萸、陈皮、姜半夏、枳壳、乌贼骨、凤凰衣、瓜蒌、沉香曲等。
治疗慢性胃炎调运枢机,脾升胃降,以为补益脾胃之品同时配伍调和脾胃升降的药物可产生更为理想的疗效。
例如补中益气汤以升麻、柴胡配伍以助升提阳气,滋养清窍;
旋覆代赭汤以旋覆花、代赭石配伍来和胃降逆。
和胃健脾,恢复脾胃升降职权乃为大法,理中和胃贯穿治疗始终。
擅用自拟的和胃理中汤(陈皮、姜半夏、茯苓、白术、炙甘草、生姜、大枣)加味。
脾胃之治,调整升降功能,在辨证的原则下,在健脾的基础上,予以通降或疏降之品,不忘一个“降”字。
以健脾助运法常作为治疗慢性胃炎的大法,临证常选用生*芪、*参、白术、茯苓、甘草等取参苓白术散之意,可以恢复脾胃的正常生理功能,使脾升胃降,枢机运转正常,气血生化有源,,则病邪可祛。
再根据不同兼症随症加减,如见气滞多用川朴、枳壳、全栝楼等理气;见湿热用生熟苡仁等以收全效之功。
如慢性胃病脾胃气虚而兼气滞,药取*参、*芪为主,配枳壳、木香以理气;
中虚气陷而兼气滞者,加以升麻、沉香以调升降或配以荷叶、茯苓;
胃降不足而兼气滞者,于滋阴养胃方中加入升降之品,如杏仁配青皮,竹茹配瓜蒌,既理气调升降而不致辛燥耗阴。
胃之降法,有降气,亦有通腑。又胃之气机通畅与否,常与肝气之疏泄有关,言降气者,常兼疏肝理气。
以为恢复胃腑通降功能是治疗各种类型慢性胃炎的着眼点和目的所在,常用制大*、炒枳壳实等降胃祛邪。
对胃气不和型慢性胃炎常见腹部胀满,认为多为饮食积聚,阻碍气机所致,日久多有化热生*之象,伴有嗳气、吞酸、口苦等症,治宜理气和胃解*,可选用柴胡、白芍、佛手、香橼皮疏肝解郁理气,辅以陈皮、枳壳、木香理气和中。
伴小腹胀闷的加青皮,嗳气较甚加沉香顺气降逆,胃纳不佳加砂仁醒脾和胃。
若有化热生*之象,则加蒲公英、白花蛇舌草、蜀羊泉、*连等清热解*,帮助炎症消退。
郁热邪*多有粘膜糜烂、充血、水肿等病理改变,可加生薏苡仁以清热利湿生肌。
和降胃气,在临证中常兼疏肝理气,常用枳壳、青皮、陈皮、佛手等。
降胃气上逆者常配法半夏、煅赭石、旋覆花等;
降肝气之逆者,常用柴胡、郁金、香附、八月札等。
苏梗善调肝胃气滞,宽胸利膈,,为常用之降气药。《本草崇原》言其“气味辛平……能使郁滞上下宣行,凡顺气诸品,惟此纯良,,疏气而不迅下。”
升降具有相辅相成之力,在临证中将两法恰当并用,升中寓降,降中寓升,功效确切。
恶心呕吐、嗳气呃逆明显或为主症时,降胃气就为必用治法。、
慢性胃炎常伴有恶心、呕吐、暖气酸等症,多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加入降胃气、和胃酸之品。
恶心、呕吐、暖气多选用生姜、旋覆花,寒重则加高良姜。
若舌苔白腻,则用半夏,既可降胃逆又能化湿浊。
若舌苔*腻则用竹茹,既能清热止呕又可清化湿热痰浊。
中焦虚寒则于方中加入砂仁、丁香。
“嗳气”治疗时应紧扣“气逆”这个病机,当以降气为主,仅选用降香一味药,常常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时最忌用香燥理气药,谨遵“忌刚用柔”之训。
其用药经验以消导降气为治标重点,消导药常用生麦芽、生谷芽、莱菔子。
谷芽、麦芽都入脾胃经,都能消食和中,且作用较为缓和。尤其谷芽,能促进消化,不伤脾胃之气,其含淀粉酶等消化酶,若炒焦则能降低酶的活性,,因此宜用生谷芽、生麦芽,用量也比较大,,一般都是各30g。
莱菔子在消导药中列为首味,其消食化积、行滞除胀能力甚为显著,《医学衷中参西录》云:“莱菔子无论或生或炒,皆能顺气开郁,消胀除满。”
慢性胃炎胃气上逆若夹湿浊、痰饮、食滞、血瘀等因素时,降气应与化湿、祛饮、消导、活血等法并用。当然,若有阴虚者,还需配合润燥之药。通降是原则,是目的,而对于一个病人,病机则是多面复杂,治疗当谨守病机,辩证处方用药。抓住通降,方法多样;诸多治法,皆因脾胃,病起于脾胃,治着眼于脾胃,落实到脾胃,皆为了胃通降之目的。
将胃之通降作为一个广义的概念进行论治,认为胃以通为补,以降为顺。
胃之通降相辅相成,通是前提,降是结果;不通则胀,不通则痛;不通则无以降,不降则浊气逆于上。
影响胃之通降的病因有气郁、寒湿、湿热、痰阻、食滞及胃气衰败等,临证时一定注意审证求因,辨证论治,方能使之尽快恢复通降功能。不可一见胃脘痞满则以枳、朴、硝、*之类攻伐,这样不仅难以奏效,反增其剧。
胃之通降失常因痰湿阻滞者,常以旋覆代褚汤合平胃散治之;湿热中阻者,以*连温胆汤加蒲公英、*芩、厚朴花、生薏米等主之;瘀阻胃络者,治以失笑散合丹参饮加九香虫、刺猾皮等;食滞胃脘者,以保和丸加枳术丸加减;气郁所致者,以越鞠丸或五磨饮子化裁;因胃气虚损所致者,以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以胃之通降为目标,审证求因,因证遣方,使胃之通降正常,受纳强健,达治愈之目的。
治疗上强调一个降字,疏其壅塞,,消失郁滞,承胃腑下降之性祛郁生新。
恢复胃腑通降是治疗各种类型胃炎的着眼点和目的,通降和胃是常用的治法,只是不同的病因用不同的通降之法。
若气滞实证,予理气通降,药用苏梗、香附、陈皮、枳壳、大腹皮、砂仁、香橼皮、佛手;
脾虚气滞先用香附、苏梗、陈皮、香橼皮、佛手、槟榔行气通降,后酌加小量*芪、*参、甘草顾本补虚;
若胃中灼热,大便秘结,,则通腑泻热。药用酒大*、*连、*芩、瓜蒌、大腹皮;
若胆胃不和,胆汁返流,,则予降胃利胆,药用苏梗、香附、陈皮、莱菔子、大腹皮、连翘、厚朴、枳实;
若胃阴不足,舌红少津,予滋阴通降,药用沙参、麦冬、丹参、白芍、石斛、香橼皮、佛手、枳壳、香附;
若中气不足,脘腹痞满,宜升清降浊,用补中益气汤加枳壳、香橼皮、佛手、大腹皮;
若湿滞中焦,舌苔厚腻,予化湿通降,药用藿香、佩兰、半夏、厚朴、滑石、通草、大腹皮、清豆卷、荷叶、苏梗;
若气滞血瘀,舌黯有瘀斑,予化瘀通降。药用丹参、酒大*、砂仁、降香、川楝子、延胡索、蒲*、五灵脂、九香虫、刺猬皮等。
强调以“通”为补,常用清咽、利肠、疏肝、泄胆、健脾、调肠等不同的治法。
运用清咽理胃乃是因为慢性胃炎患者中,因长期精神紧张,吸烟饮酒者众。其中相当多人合并有慢性咽炎。“咽为胃之关”,遂自拟清咽理胃汤,咽胃同治,收效甚捷。其方中藿梗、枳实、刺猬皮、香附、白芍理气和胃止痛,马勃、玉蝴蝶、凤凰衣、赤芍清热凉血利咽,白花蛇舌草、蒲公英既可清胃中郁热,又能除咽胃之邪*。
和胃降逆,这是脾胃病治疗的原则,也是慢性胃炎的一个基本思路。任何一个治疗方法,或者多种治疗方法的联合应用,都是为了调畅脾胃之气机,恢复脾升胃降的基本功能。
胃为传化之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胃气润降,生化有源。
-----------------
中医的精华在经验
中医的经验要升华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