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
小时候,年夜饭的记忆是甜蜜的。燃放鞭炮后的空气里有淡淡的火药味,村子里弥漫着家家户户煮猪肉的香气,还有邻里亲朋间相互招呼的人情味。母亲从腊月下旬就开始准备了。在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全家人坐在炕上先吃完“回油”疙瘩,再等锅里的大块肉和排骨煮好端上桌子,晚上十二点左右后才吃,曰“三十晚上燎*”。那是年夜饭吃的是一份至爱的亲情,是一个留恋的回忆。
长大后,年夜饭的记忆是温馨的。每年除夕之前,不论刮风,下雪,车挤,路堵,我们在外工作还没有分家的妯娌们和各自的丈夫都乘坐乡下很少的公共车,带着买好的年货回家吃年夜饭。一家人为年夜饭忙得不可开交。家里跟老人们一块住的媳妇提前蒸好了花卷,炸好了油饼和油果,回去的媳妇们在她的指挥下有的洗菜、有的切菜、有的切肉、有的洗鱼,丈夫们有的切大块肉、剁排骨,有的在砍烧柴,有的在打扫卫生,有的在贴对联……,大家井然有序的在准备年夜晚,每个人心中洋溢着快乐。这就是亲情的感召力,大家回家吃年夜饭喽!
去年我们大家庭也赶时尚到酒店吃了一次年夜饭。开始大家很高兴,改变一下过年的方式,感受一下在酒店过年的氛围和感觉,品味一下酒店的年夜饭。但酒店里再好的饭菜,总觉得少了那么点家的味道。急急忙忙吃完了还得回家,还牵挂着一年一次20:00点的春节晚会。回到家还是要准备下酒的肉菜,倒不如在家吃年夜饭的好。
今年我们大家庭的年夜饭就在我家平安做的,本来是在外工作的三家和婆婆一块欢欢喜喜过大年的,因为乐都小叔家有事就没来,西宁的小叔家和我家再加婆婆总共八个人品尝着我精心制作的年夜饭,看着中央电视台播放的春节晚会,大家畅所欲言谈着自己的工作生活,回忆着过去的岁月,畅想着未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我们迎来了猪年的第一天。
下面我来晒晒俺家的年夜饭。虽然与酒店饭菜的相差甚远,但是自己亲手做的,感到很是有一种幸福感和自豪感。
虽然这么多精心制作的美食,最后喝了年酒的丈夫说:“还是我的媳妇做的面片和我自己盐的酸菜对我的胃口,哈哈”,我说:“土坑坑的人永远是土坑坑的人,哼哼”。
其实,每一个中国人都有关于年夜饭的记忆。这些菜肴,在各个民族和家庭里,也都有着许多家族的口味与习惯,在岁月的漏斗里流下来,散发出的香气儿,早已超越了菜肴本身的味道。那是中国人血液里最浓的乡愁。
现在年夜饭是中国人一年到头最期盼、最温馨的一种仪式了,因为平常大鱼大肉天天都能吃到,年夜饭上,怎么吃得营养健康是大家讲究的。当然,唯一不变的还是一家人的团圆,不管是在家还是在酒店吃年夜饭,亲人相互之间的问寒问暖、拉拉家常,父母脸上洋溢的笑容,才是这一餐最隆重的佳肴。这种仪式的背后隐藏着的是血脉相连的无法割舍的一种亲情。
注:“回油”疙瘩就是用猪的板油和炒熟的小麦面加上调料和到一块做饺子馅包的饺子。
土坑坑我丈夫老家的庄廓在山边下,就像在一个土坑坑里,所以我就称他为土坑坑里的人,这是一种昵称。
照片作者提供
◆作者:秋波,原名丁春梅,青海乐都人。一直从事地质工作。爱好诗歌、散文
记忆中的年夜饭
所谓年夜饭,是一顿承前启后的饭食。十里一个乡俗五里一个地道,各地有各地的风俗习惯,各地有各地的风味美食。河湟地区先民多为内地迁徙而来,因此年夜饭也带有大江南北不同地域的习俗特色。西宁地区东西南北川的年夜饭各有不同,比如西门以西的西川,大年三十大后晌,贴罢春联则要要喝一顿猪肉或牛羊肉“拦嘴面片”,面片出锅时先给老先人牌位前献上一碗,一则表示没有忘记老先人,没有忘记祖训。二则进入新的一年,用面片拦住嘴巴,不该说的、不该骂的、不该唱的统统拦在肚子里。
夜幕降临,由老人带上家中男丁去家庙或延续下来的固定地点给老先人送面片,送”年钱”。祭奠时,由长辈一边焚香烧纸,一边乞求先人保佑后辈们“身轻利快,无病无灾”之类的叨嘱。敬罢先人回家便修面更衣。时至午夜,一盘热气腾腾“咬*肉”端上桌,吃“咬*肉”意为驱赶魍魉*怪,以求四季平安。吃罢“咬*肉”便净手上香笼”松蓬”,专等子时打醋坛驱逐邪气。子时一到,热腾腾的雀儿(水饺)便端上桌,吃罢水饺才进入新的一年。吃罢水饺尕娃们即跟随父辈去亲房*家逐个拜年。以完成亲情之间的情感交流。
◆作者:河湟人岩松,退休赋闲之人。年逾古稀可热爱生活。喜欢文学艺术、摄影、书法、绘画、青海地方曲艺。退休后勤于诗词、花儿、散文、曲艺唱词写作。偶有作品见诸报刊杂志。
作者简介●我家的年夜饭作者:九月等23人
◆现代作家文学投稿须知◆
◆欢迎您把自己的原创作品投到我们的投稿邮箱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