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训练(部编版六年级下册)
(一)《除夕夜的年夜饭守岁酒》(节选)
除夕的夜饭,既是一年辛苦忙碌、辞别旧岁的重要时刻,又是具有祈望将来,迎接新年的特殊意义,当全家老少合欢团聚,共进年夜饭的时候,其乐融融,洋洋得意,自不必细说。在上海的风俗中,年夜饭这顿丰宴,同样很隆重。
年夜饭的莱肴,上海人很讲究好名堂。一般人家年夜饭席上,发芽豆和黄豆芽总是有的,因为这象征着升和发,十分吉祥如意。果类中的柑子,是除夕不可缺少的食物,俗语说:“除夕吃红柑,一年四季保平安。”还要吃些芋头即芋艿,上海人有谚语说是:“除夕吃芋头;一年四季不犯愁。”另外,吃豌豆,因为豌豆又名安乐菜,和长生果之类,同样都是很吉利的名称。至于上海旧俗说是除夕吃饭时不宜淘汤,传说淘了汤吃饭的话,第二年外出办事或旅行,会要遭到雨淋的,这当然是无稽之谈了。
除夕之夜的吃,在年夜饭之后,饭莱虽撤去,但守岁酒和果品之类却是一直要吃到第二年的。关于守岁酒,唐人诗中有首《守岁》,表达了一年又将伊始的辞旧迎新之情:“岁阴穷暮纪,献节启新芳。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冰消出镜水,梅散入风香。对此欢终宴,倾壶待曙光。”
旧俗在除夕子夜时分,上海人各家要“接灶君”。接灶就是把灶神从天上接回家来。届时,家里男主人换衣服,上供物,焚香燃烛于灶前。接灶完毕,家中主人亲自关上大门,门上贴有“封门大吉”的红纸。这时实际上已是年夜结束了。待到拂晓鸡鸣时,换贴“开门大吉”红纸,家家赶紧燃放起爆竹,“蓬啪!”“劈里啪刺,劈里啪刺”响声此起彼伏,连续不断,宣告新的一年开始了!
1.选文按顺序先后介绍了上海人家年夜习俗,包括、、、、等。其中,对的介绍最
详细,列举了、、、等。选文还引用了两句俗谚。民间俗谚生动形象,我也知道一些,课外我也积累两句:
。
2.读划线部分,理解成语“无稽之谈”:。
3.不一样的节日,不一样的习俗,你还知道下列传统节日的哪些习俗呢?(至少列举两个)
元宵节:。清明节:。
4.关于“守岁酒”,文中引用了唐诗《守岁》。有关新年(或其它节日)的诗词,我也积累了一些。这是其中一首:。
1.年夜饭守岁酒接灶君贴“封门大吉”换贴“开门大吉”年夜饭发芽豆和黄豆芽柑子芋头豌豆列举略
2.没有根据的说法。(合理即可)
3.示例:吃元宵猜灯谜祭祖插柳4.略。
(二)《傣家竹楼》
如果你到傣家做客,走进竹篱,登上梯子,便来到屋外的走廊。进门是一间宽大的堂屋,中间铺着一大块竹席,这是全家人活动的中心,也是招待客人的地方。两侧是用木板或竹篾隔成的卧室,外人是不能入内的。傣家竹楼建筑结构一般比较简单,但十分宽敞,别致美观。室内通风也很好,坐在室内,只觉清风徐来,花果飘香。
建造竹楼,是傣家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按照传统习俗,先要选好地方,打好地基,再立柱架梁。一幢竹楼最主要的是中柱。中柱一般是8根。选择中柱是件严肃而隆重的事情。中柱从山上运进村寨时,大家都前去迎接,并泼水祝福。傣族还有个风俗:一家盖房,全村帮忙。新楼落成时,还要举行“架竹楼”仪式。这时候,全寨子的人蜂拥而至,喜气洋洋,像过节一般热闹。同时还要请“赞哈”唱“贺新房”的曲子,据说这样才能吉祥、平安,家道兴旺。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别致——祝福——蜂拥而至——
2.傣家竹楼的特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建造竹楼有哪些风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建造竹楼的风俗中,你感受到傣家族是一个怎样的民族?()
A.互帮互助,团结友爱。B.热情好客,多才多艺。
1.示例:新颖祝愿一拥而入
2.傣家竹楼建筑结构一般比较简单,但十分宽敞,别致美观。
3.中柱进村全村迎接,泼水祝福;一家盖房,全村帮忙;新楼落成,架竹楼仪式,请“赞哈”唱“贺新房”的曲子
4.A
(三)《粽子里的乡愁》(节选)
琦君
①异乡客地,越是没有年节的气氛,越是怀念旧时代的年节情景。
②端阳是个大节,也是母亲大忙特忙、大显身手的时刻。想到她灵活的双手,裹着四角玲珑的粽子,就好像马上闻到那股子粽香了。
③母亲的粽子,种类很多,莲子红枣粽只包少许几个,是专为供佛的素粽。荤的豆沙粽、猪肉粽、火腿粽可以供祖先,供过以后称谓“子孙粽”。吃了将会保佑后代儿孙绵延。包得最多的是红豆粽、白米粽和灰汤粽。一家人享受以外,还要布施乞丐。母亲总是为乞丐大量地准备一些,美其名曰“富贵粽”。
④我最最喜欢吃的是灰汤粽。那是用旱稻草烧成灰,铺在白布上,拿开水一冲。滴下的热汤呈深褐色,内含大量的碱。把包好的白米粽浸泡在灰汤中一段时间(大约一夜吧),提出来煮熟,就是浅咖啡色带碱味的灰汤粽。那股子特别的清香,是其他粽子所不及的。我一口气可以吃两个,因为灰汤粽不但不碍胃,反而有帮助消化之功。过节时若吃得过饱,母亲就用灰汤粽焙成灰,叫我用开水送服,胃就舒服了。完全是自然食物的自然治疗法。母亲常说我是从灰汤粽里长大的。几十年来,一想起灰汤粽的香味,就神往童年与故乡的快乐时光。但在今天到哪里去找旱稻草烧出灰来冲灰汤呢?
⑤端午节那天,乞丐一早就来讨粽子,真个是门庭若市。我帮着长工阿荣提着富贵粽,一个个地分,忙得不亦乐乎。乞丐常常高声地喊:“太太,高升点(意谓多给点)。明里去了暗里来,积福积德,保佑你大富大贵啊!”母亲总是从厨房里出来,连声说:“大家有福,大家有福。”
⑥乞丐去后,我问母亲:“他们讨饭吃,有什么福呢?”母亲正色道:“不要这样讲,谁能保证一生一世享福?谁又能保证下一世有福还是没福?福要靠自己修的。时时刻刻要存好心,要惜福最要紧。他们做乞丐的,并不是一个个都是好吃懒做的,有的是一时做错了事,败了家业。有的是上一代没积福,害了他们。你看那些孩子,跟着爹娘日晒夜露地讨饭,他们做错了什么,有什么罪过呢?”
⑦如今,每年的端午节来临时,我很少吃粽子,更无从吃到清香的灰汤粽。母亲细嫩的手艺,和琐琐屑屑的事,都只能在不尽的怀念中追寻了。
1.端午节是在我国农历的_____月_____,除了吃粽子的习俗,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为节日赋诗也是我国的文化传统,下面描写端午节的诗句是()
A.春风送暖入屠苏B.碧艾香蒲处处忙C.玉颗珊珊下月轮
2.选文写了家乡端阳节时的哪些风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中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学阶段,我们学过的台湾女作家琦君的作品还有____________,和这篇短文一样,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母亲教育“我”要用心看待乞丐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请联系生活谈一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五月初五挂艾叶赛龙舟
2.包粽子、吃粽子、用粽子供祖先、布施乞丐。
3.心灵手巧、勤劳能干、心地善良又有点封建迷信的妇女。
4.《桂花雨》对家乡、对母亲、对童年的怀念之情。
5.略
(四)
贝多芬被这些话语深深地打动了。他留下来了。
年5月7日,在维也纳举行了《D大调弥散曲》和《第九交响曲》的首场演出。非常成功,几乎是盛况空前。当贝多芬出现时,观众们掌声不息,连续了五次;在这礼仪之邦,即使皇族驾临,习惯上也只是鼓三次掌。演出之狂热竟惊动了警察。交响曲引起了一阵狂热的骚动。有许多人哭了起来。音乐会后,贝多芬因过于激动而晕了过去;他被抬到辛德勒家;他昏昏沉沉地和衣躺着,整夜未喝,直到次日早晨。但胜利只是短暂一瞬,贝多芬分文未得,音乐会没有给他带回一个子儿。
物质生活的窘迫毫无改观。他贫病交加,孤立无援,——但他却是一个战胜者:——人类平庸的战胜者,他自己命运的战胜者,他的苦痛的战胜者。
1.本片段节选自《名人传·贝多芬传》,作者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该书的另外两个传主分别是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2.根据你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回答下面的问题。
(1)“有许多人哭了起来。”想一想这些观众为什么会哭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怎样理解选文中划横线句的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罗曼罗兰描写了名人们相貌丑陋、体弱多病、与家庭关系紧张、与同事不和等缺陷和不足之处,这是否会影响你对他们的崇拜或尊敬?这种兼顾人物优点和缺点的写法,对你的写作有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米开朗琪罗托尔斯泰
2.(1)也许是被贝多芬作品中美妙的旋律所感动,或是被贝多芬伟大的人格魅力所打动,人们才流泪的。
(2)作为作曲家、音乐家的他,却遭受了失聪的厄运,但是他没有被灾难打倒,而是扼住命运的咽喉,向命运挑战,克服困难,执着于自己的音乐梦想,最终获得了重大的艺术成就,一个孤独、痛苦的人,竟创造了欢乐并把它带给人间,“用痛苦换来快乐”。因此他是“自己命运的战胜者,他的苦痛的战胜者”,他是一位音乐巨人。
3.不会影响。人无完人,作家在表现名人们的伟大的同时,也表现了他们的缺点,使人物形象更贴近生活真实,有血有肉,个性鲜明。
启示:写作时应注意真实感,过份拔高反而使人物形象变得干瘪。(其他说法只要言之成理就行。)
(五)《傅雷家书》(节选)
①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点就醒,翻来覆去的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好像克利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样,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这一类的话我们不知有多少可以和你说,可是不敢说。你这个年纪是一切向前往的,不愿意回顾的;我们噜哩噜嗦的抖出你尿布时代的往事,会引起你的憎厌。孩子,这些我都很懂得,妈妈也懂得。只是你的一切终身会印在我们脑海中,随时随地会浮起来,像一幅幅的小品图画,使我们又快乐又惆怅。
②真的,你这次在家一个半月,是我们一生最愉快的时期,这幸福不知应当向谁感甜,尽管我没宗教信仰,至此也不由得要谢谢上帝了!我高兴的是我又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成了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比呢!尽管将来你我之间离多聚少,但我精神上至少是温暖的,不孤独的。我相信我一定会做到不太落伍,不太迂腐,不至于惹你厌烦。也希望你不要以为我在高峰的顶尖上所想的,所见到的,比你们的不真实。年纪大的人终是往更远的前途看,许多事你们一时觉得我看得不对,日子久了,_________。③孩子,我从你身上得到的教训,恐怕不比你从我这儿得到的少。尤其是近三年来,你不知使我对人生多增了几许深刻的体验,我从与你相处的过程中学到了忍耐,学到了说话的技巧,学到了把感情升华!
④你走后第二天,妈妈哭了,眼睛肿了两天;这叫做悲喜交集的眼泪。我们可以不用怕羞的这样告诉你。也可以不担心你憎厌而这样告诉你。人毕竟是感情的动物,偶尔流露也不是可耻的事。何况母亲的眼泪永远是圣洁的,慈爱的!(年1月30日晚)
1.第①自然段中加点的“这一类的话”指什么?(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你这次在家一个半月,是我们一生最愉快的时期。”作者说这话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1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本文语言特色考虑,填入第②自然段横线上的应是下面哪一句?()
①现实却给你证明,我是对的。②现实却给你证明我并没大错。
4.家书反映出傅雷对两代人如何相处的一些看法。通读全文,回答下面问题。
(1)傅雷认为在两代人相处中,青年人应持有怎样的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傅雷认为在两代人相处中,长辈应克服自身哪些弱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傅雷希望两代人建立怎样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完本文后,结合对本文主旨的理解,写出你此时最想对父母说的一句话。
1.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你尿布时代的往事”不得分)。
2.回忆儿子的往事这件事(“儿子的往事”不得分)。
3.②
4.示例:(1)青年人应该理解长辈的情感,尊重老人的意见。
(2)长辈应克服落伍、迂腐、不够耐心、不太讲就说话技巧等弱点。
(3)建立和谐融洽、没有隔膜的朋友般的关系。
5.略
(六)《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晋平公问于师旷曰___________(2)何不炳烛乎?___________
(3)臣闻之__________(4)盲臣安敢戏其君乎?___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臣闻之B.如日出之阳C.驱之别院D.学而时习之
3.翻译句子。
(1)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则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向(2)点燃(3)听说(4)怎么
2.B
3.(1)少年好学,就像初升的太阳一样。
(2)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呢?
4.活到老,学到老。告诫人们学无止境,什么时候都应该抓紧学习。(意对即可)
(七)《薛谭学讴》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未穷青之技___________(2)自谓尽之___________
(3)秦青弗止__________(4)薛谭乃谢求反___________
2.翻译句子。
(1)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学完(2)以为(3)没有(4)返回
2.(1)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
(2)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3.示例:学习是永无止境的,千万不可稍有成绩就骄傲自满。
4.有;是他那知错就改,变骄傲为虚心的态度。
(八)
韩康伯数岁,家酷贫,至大寒,止得襦,母殷夫人自成之,令康伯捉熨斗。谓康伯曰:
“且著孺,寻作复褌。”儿曰:已足,不须复褌。”母问其故,答曰:“火在熨斗中而柄热,今既著襦,下亦当暖,故不须耳。”母甚异之,知为国器。
注释:①襦:短袄。②复褌:夹裤。③国器:治国之才。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家酷贫___________(2)止得襦___________
(3)已足___________(4)知为国器___________
2.下列每组加点词语意思都不同的一项是()
①寻作复褌不须复褌也②母问其故故不须耳③止得襦今既著襦
A.①②B.②③C.①③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韩康伯告诉母亲自己可以用熨斗取暖,不再需要夹裤。
B.韩康伯的母亲给自己做了短袄,让儿子帮她熨烫。
C.韩康伯的母亲通过儿子的语言发现了他的智慧,认定他将会成就一番大业。
D.韩康伯孝顺母亲,懂得节俭,因此成为治国之才。
1.(1)非常(2)只是,仅仅(3)足够(4)成为
2.A
3.火在熨斗里面,熨斗的柄也热了,现在已经穿上短袄,下身也应当是暖和的,所以不需要再做夹裤了。
4.C
(九)《孟母三迁》
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之傍。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处居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
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1.文中的孟子是______思想的代表人物,他被后人尊奉为“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舍市旁___________(2)复徙居学宫之旁___________
(3)遂居__________(4)及孟子长,学六艺___________
3.翻译句子。
(1)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上文的故事内容,用《三字经》小红的句子来概括,就是“昔孟母,___________。”这个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儒亚圣
2.(1)安家(2)搬到(3)于是(4)等到
3.(1)孟母见了说到:“这里不该是我带着孩子住的地方。
(2)等到孟子长大成人,学精六艺,终于成为有名的大儒。
4.择邻处示例:在好的环境中,跟好的人相处,那么我们才会得到好的教育。正所谓:近朱则赤,近墨则黑。
(十)《烧炭工和绅士》
亚米契斯
①诺比斯的父亲是当地有钱的绅士,因此诺比斯便趾高气扬,目中无人。他父亲身材魁梧,蓄着浓密的黑胡子,表情十分严肃,几乎每天送儿子上学,接儿子放学。昨天上午,诺比斯跟班里最小的一个孩子——烧炭工的儿子倍梯吵架。诺比斯自知理亏,无法辩解,就冲着倍梯气急败坏地说:“你父亲是个乞丐!”倍梯委屈得要命,顿时面红耳赤,默不作声,热泪夺眶而出,回到家里,便把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诉了父亲。
②午饭过后,全身黑糊糊、个子矮小的烧炭工领着孩子来到学校,向老师抱怨。大家都不吱声,只是静悄悄地、全神贯注地听着。跟往常一样,诺比斯的父亲正在门口给儿子脱外衣,他听到有人叫自己的名字,便走进教室,问是怎么回事。
③“是这位先生在抱怨您儿子。您儿子对他儿子说:‘你父亲是个乞丐!’”老师回答。
④诺比斯的父亲听后,皱皱眉头,羞愧得有点儿脸红,于是询问儿子:“你说那句话了吗?”诺比斯站在教室中间,当着倍梯的面,低着头不言不语。父亲紧紧抓着儿子的胳臂,把他拉到倍梯的面前说:“快道声对不起。”
⑤烧炭工以和事佬的口吻连声说:“算了吧,算了吧。”
⑥可绅士不理睬他,依然谆谆劝导儿子说:“照我的话这样说:‘我说了愚昧无知的话,侮辱了你的父亲,请你原谅。如果我的父亲能紧握你父亲的手,那将是非常荣幸的!”
⑦烧炭工做了个果断的手势,好像在说:“我不愿意。”绅士不听他的话,逼儿子照他说的办。他的儿子头也不抬,轻声细气而断断续续地说:“我说了——愚昧无知的话,侮辱了——你的——父亲,请——你原谅。如果我父亲——能紧握你——父亲的手,那—那将是非常荣幸的!”
⑧绅士向烧炭工伸过手,烧炭工用力紧握着。然后,烧炭工推了儿子一把,儿子心领神会,扑到诺比斯怀里,两人紧紧拥抱。
⑨“老师,请您帮个忙,让他俩坐在一起好吗?”绅士问老师。于是,老师把倍梯安排到诺比斯旁边坐下。待他俩坐好后,诺比斯的父亲打了个招呼告辞了。
⑩烧炭工若有所思地站了片刻,全神贯注地凝视着靠近坐好的两个孩子,然后,来到课桌前,带着爱怜和歉意的表情端详着诺比斯,仿佛想说些什么,可什么也没说出来。他伸手想慈爱地跟他亲热一下,似乎又没有这个胆量,只是用他那粗大的手指轻轻地碰了一下诺比斯的额头。他走到教室门口,回头瞥了诺比斯一眼,才迈着慢慢的步子走开了。
“孩子们,你们要牢牢记住今天看到的事情。”老师语重心长地说,“这是本学年最精彩的一课了!”
1.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
2.结合上下文,品析加线词或短语的含义,指出其表达效果。
(1)诺比斯的父亲听后,皱皱眉头,羞愧得有点儿脸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绅士向烧炭工伸过手,烧炭工用力紧握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⑩自然段中说:”(烧炭工)仿佛想说些什么,可什么也没说出来。”请揣摩烧炭工当时的心理活动,用第一人称把它表述出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全文,分析文中绅士的形象。
5.小说的结尾,老师语重心长地说:这是本学年最精彩的一课了!你认为精彩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绅士的儿子羞辱了烧炭工的儿子,绅士要儿子道歉。
2.(1)皱皱眉头,说明心事大,难处理。这里,包含了多层意思:既有为自己的儿子侮辱同学感到意外、吃惊,也有为自己没能教育好儿子感到的羞愧,同时还有为妥善处理好这件事而产生的担忧。
(2)“用力”一词一方面写出了烧炭工对这位绅士教子有方的感动;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对绅士没有贫贱观念、平等待人的崇敬心理。
3.示例1:孩子,对不起,我难为你了。你知错能改,好可爱。
示例2:我真为你的勇敢高兴,更为你的爸爸感动。孩子,委屈你了!
4.他是一位严于教子、有错必纠、平等待人、尊重弱势群体的绅士。
5.教育学生不能嫌贫爱富;做了错事,要敢于承认并主动道歉;从人格上说,人人都是平等的。
(十一)《欣赏是一种善良》
年秋天,屠格涅夫在打猎时无意间捡到一本皱巴巴的杂志。他随手翻了几页,竟被一篇题为的小说所吸引。作者是一个初出茅庐的无名小辈,但屠格涅夫却十分欣赏,钟爱有加。他四处打听作者的住处,最后得知作者是姑母一手抚养照顾长大的,于是,屠格涅夫几经周折,找到了作者的姑母,表达他对作者的欣赏与肯定。姑母很快就写信告诉自己的侄儿:“你的第一篇小说在瓦列里扬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大名鼎鼎、写的作家屠格涅夫逢人就称赞你。他说:“这位青年人如果能继续写下去,他的前途一定不可限量!”作者收到姑母的信后(眉飞色舞惊喜若狂),他本是因为生活的苦闷而信笔涂鸦打发心中寂寥的,由于名家屠格涅夫的欣赏,竟一下子点燃了青年人心中的火焰,找回了自信和人生的价值,于是一发而不可收地写了下去,最终成为享誉世界的文学家、思想家。他就是列夫·托尔斯泰。
社会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渴望妄想)得到别人的欣赏,同样,每一个人也应该学会去欣赏别人——欣赏与被欣赏是一种互动的力量之源,欣赏者必具有愉悦之心,仁爱之怀,成人之美之善念;被欣赏者必产生自尊之心,奋进之力,向上之志因此,学会欣赏应该是一种做人的美德。
台湾作家林清玄青年时代做记者时,曾报道过一个小偷作案手法非常细腻,犯案上千起。文章的最后,他情不自禁感叹:“像心思如此细密、手法那么灵巧、风格这样独特的小偷,做任何一行都会有成就的吧!”林清玄不曾想到,他20年前无心写下的这几句话,竟影响了一个青年的一生。如今,当年的小偷已经是台湾几家羊肉炉的大老板了!在一次邂逅中,这位老板诚挚地对林清玄说:“林先生写的那篇特稿,打破了我生活的盲点,使我想,为什么除了做小偷,我没有想过做正当的事呢?”从此,他脱胎换骨,重新做人。
培根说:“欣赏者心中有朝霞、露珠和常年盛开的花朵,漠视者冰结心城,四海枯竭,丛山荒芜。”让我们在生活中多一些欣赏。欣赏是一种给予,一种馨香,一种沟通与理解,一种依赖与祝福。
1.在文中括号内选出最恰当的词语,打“√”。
2.“信”在字典里的解释有:①诚实,不欺骗;②信任,不怀疑;③消息;④书信;
⑤随便。下列词语或短语中的“信”应选哪个解释?请把最恰当解释的序号填入括号内。
姑母写信()信笔涂鸦()找回了自信()
3.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⑴钟爱有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脱胎换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_______”画出文中的过渡句。
5.文中提到的四位名人,他们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你最欣赏他们中的哪一位?并说说你欣赏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篇短文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件事,告诉我们欣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生活中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惊喜若狂渴望
2.④⑤②
3.(1)非常喜爱。(2)改变从前的不足,重新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4.社会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同样,每一个人也应该学会欣赏别人。
5.屠格涅夫列夫·托尔斯泰林清玄培根(理由言之有理即可)
6.屠格涅夫欣赏列夫·托尔斯泰林清玄欣赏小偷一种给予,一种馨香,一种沟通与理解,一种依赖于祝福多一些欣赏。
(十二)《神奇的电子书包》
①提起书包,没有一个人会不动心,因为它曾经伴随我们度过一生中最美好的年华。令人遗憾的是,眼下孩子对书包有一种畏惧感。据说有人称过中学生的书包,大都在10公斤到20公斤左右。沉重的书包压弯了学生的背脊,也压痛了父母的心。
②有没有解决的办法?据了解,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在调试一种电子书包。这种书包相当于16开书本大小,厚度约1厘米,重量仅克,却可以存很多内容。第一批准备试用的台电子书包,分4个班,将分别在北京、上海、大连和深圳4个城市试用。
③这些书包如果做得秀气些,它完全可以放在口袋里。虽然不起眼,却可以从小学用到大学毕业,读研、读博都可以用,一用就是几十年。课堂上再也看不到堆积如山的课本、作业本,连铅笔、钢笔等文具都不用带了,一本16开本的电子书包将代替这一切。
④在新加坡,电子书包的发展要更快一些。它实际上是一个储存、记载和阅读信息、资料的电子装置,上面设有若干电子卡插槽,学生可以插入课本卡、作业卡和字典卡等,还能与互联网连接收发电子邮件,可以和地球上任何一个地区的学生交流学习心得。显然,电子书包的出现,预示着一场全球性的教育革命。
⑤但是要普及这种产品,还有难度。严格地说,就技术而言,它比掌上电脑还简单,并非什么高尖产品。它唯一的缺点是价格还太贵,现在的售价在至元,相当于一个学生高中三年的书费,还难以在全国推广普及,要把它的价格降到元以下,也并非什么难事。手机刚出来不也是一两万元吗?现在也不过千把元了。
⑥另一方面,传统的纸张教材不利于环保。我国在校的学生超过3.2亿,如果平均每个学生的课本为20本,每年达到亿册,而学生所用的作业本姑且每学期每门课按6本计算,将达到亿册,课本和作业本加起来将达到亿册。这是一个多么惊人的数字啊!为此,每年将砍掉多少森林。显然电子书包的出现,将改变这种状况,为我们多留下几片森林,为子孙多留下一些绿色。
⑦称砣虽小压千斤。别看电子书包小,其产生的影响却不可忽视。它不仅给中国的教育方式带来巨大的变革,还会对社会的很多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
1.选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由第②③自然段我们可以看出,其“神奇”的特点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分析第②自然段“重量仅克”一句中加点字“仅”的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④自然四段中说电子书包的出现,预示着一场全球性的教育革命的原因是什么?(请用文中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第⑤自然段看,电子书包的普及还有难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电子书包必将被普及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⑥自然段中加线句运用的说明方法是什么?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结合选文,谈谈电子书包的使用有哪些意义?(至少写三点)
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
7.假如你是电子书包的设计者,结合你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你还想使电子书包具有什么功能?请简要谈谈你的想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电子书包;体积小、重量轻、容量大。
2.强调了电子书包的重量之轻,使说明文语言更准确。
3.(电子书包)还能与互联网连接收发电子邮件,可以和地球上任何一个地区的学生交流学习心得。
4.现在的价格还很贵它比掌上电脑还简单,并非什么高精尖产品。
5.列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了传统的纸质教材不利于环保。
6.①有利于环保②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③有利于教育方式的改革④有利于信息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答出三点即可)7.略
(十三)《公德》
冯骥才
①在汉堡定居的一个中国人,对我讲了他的一次亲身感受。
②他刚到汉堡时,随着几个德国青年驾车到郊外游玩。他在车里吃香蕉,看车窗外没人,就顺手把香蕉皮扔了出去。驾车的德国青年马上“吱”地来了个急刹车,下车拾起香蕉皮塞到一个废纸兜里,放进车中,对他说:“这样别人会滑倒的。”这件事给他印象很深,从此再不敢随便乱丢废物。
③在欧美国家的快餐店里,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吃完东西要把用过的纸盘、纸杯和吸管扔进店内设置的大塑料箱内,以保持环境的整洁。为了使别人舒适,不妨害别人,这叫公德。
④在美国碰到过两件小事,我记得非常深。
⑤一次是在华盛顿艺术博物馆前的开阔地上,一个身穿大衣的男人猫腰在地上拾废纸。当风吹起一块废纸时,他就像捉蝴蝶一样跟着跑,抓住后放在垃圾筒内,直到把地上的乱纸拾净,拍拍手上的土,走了。这人是谁,不知道。大概他看不惯这些废纸满地,就这样做了。
⑥另一次在芝加哥的音乐厅。休息室的一角是可以抽烟的,摆着几个脸盆大小坐地的烟缸,里边全是银色的细砂,为了不叫里边的烟灰显出来难看。但大烟缸里没有一个烟蒂。柔和的银沙很柔美。我用手一拂,几个烟蒂被指尖勾起来。原来人们都把烟蒂埋在下面,为了怕看上去杂乱。值得深思的是,没有一个人不这样做。
⑦有人说,美国人的文化很浅,但教育很好。我十分赞同这见解。教育好,可以使文化浅的国家的人很文明;教育不好,却能使文化古老国家的人文明程度很低,素质很差。教育申的“德”,一个重要成分是公德。公德的根本是重视他人的存在。
⑧我坐在布鲁塞尔一家旅店的大厅内等候一个朋友。我点着烟,看到对面一个人面前放个烟碟,就伸手拉过来。不一会儿那人起身伸长胳膊往我面前的烟碟里磕烟灰,我才知道他也正在抽烟,赶紧把烟碟推过去。他很高兴,马上谢谢我,并和我极友好地谈起天来。我想当我把烟碟拉过来时,他为什么不粗声粗气地说;“哎,你没看见我正在抽烟!”⑨美好的环境培养着人们的公德,比如清洁的新加坡,有随地吐痰恶习的人也不会张口把一口痰唾在光洁如洗的地面上。相反,混乱肮脏的环境败坏人们的公德,比如纽约地铁,墙壁和车厢内外到处胡涂乱抹,污秽不堪,人们的烟头乱纸也就随手抛了。
⑩好的招致好的,坏的传染坏的。善的感染善的,恶的刺激恶的。世上万事皆同此理。
1.填空。
(1)选文第⑨自然段将新加坡和纽约地铁对比,意在揭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限制在10字以内)的道理。
(2)选文第⑩自然段画线句不禁让我们联想到一句古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驾车的德国青年马上“吱”地来了个急刹车,下车拾起香蕉皮塞到一个废纸兜里,放进车中,对他说:“这样别人会滑倒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风吹起一块废纸时,他就像捉蝴蝶一样跟着跑,抓住后放在垃圾筒内,直到
把地上的乱纸拾净,拍拍手上的土,走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认为选文第⑧段中的“我”是有公德的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选文内容回答;何为公德?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公德?(请提出两个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示例:环境影响(人们的)公德。
(2)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2.(1)拾”“塞”“放”这一连串动作(这一组动词),表现了德国青年捡拾香蕉皮的行为是自然的(主动的、娴熟的、习惯性的),说明他具有不妨害别人的公德。
(2)这里将风中废纸比喻成上下翻飞的蝴蝶,写出了“他”紧追不舍的情状,体现了“他”的公德心。
3.“我”是有公德的,因为“我”知道他正在抽烟,便赶紧把烟碟推过去,说明“我”是重视他人存在的(关心他人的)有公德的人。
4.公德是使别人舒适,不妨害别人,重视他人的存在。示例:从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重视公德教育;在公共场合应顾及他人的感受;改善人居环境,培养公民良好的道德习惯等等。(依据原文,答出任意两个角度,言之成理即可)
(十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公元年5月19日,明代大旅行家、地理学家和文学家徐霞客开始游历名山大川。他从浙江宁海出发,以三十多年时间,东渡普陀,北历燕翼,南涉闽粤,西北直攀太华之巅,西南远达云贵边陲,足迹及于当时14省,写下了60余万字的《徐霞客游记》。年3月3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决议,自年起,每年5月19日为“中国旅游日”,“中国旅游日”形象宣传口号是“爱旅游、爱生活”。请你对下面三个问题进行探究。
1.右图是“中国旅游日”标志图案,请说说你对这一标志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年是首个“中国旅游日”,主题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你怎样理解这
一主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假如暑假即将来临,你打算怎样“背起行囊走四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示例:一面旗帜引领下的一队游人正秩序井然、兴致勃勃地游走于美妙的旅途中。
2.古代的读书人意识到,走出书斋,畅游天下,不仅可以强健体魄,开拓视野,增长见识,还能对书本知识进行实地验证,获得真知。现在,出外旅游已经成为许多人文化生活的一部分。背起行囊走四方,可以使我们感受到旅游文化的魅力
3.示例:我打算去西安兵马俑,在骊山北麓,茂密的林木掩映着一组规模宏大、外观别致的建筑,这就是闻名遐迩的秦始皇兵马俑。
(十五)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下面是某省教育厅公布的该省学生体质最新监测报告结果:
另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某军区新兵一连进行站姿训练,不到20分钟,全连名新兵中,竟有9人晕倒,还有55%的新兵跑步时,跑不远,跑不动。
为此6年12月20日,国家教育部、体育总局、团中央联合发出通知,通知要求从7年开始,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引导学生到阳光下、到自然中参加必要的体育锻炼,并号召全国人民“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
1.为了落实《通知》要求,某小学六一中队制订了阳光体育锻炼计划:
①每周日组织半天爬山活动,以弥补平时锻炼时间的不足。
②每天上体育课或到操场上活动,时间不得少于1小时。
③在教练的指导下,严格训练,以期达到或超过学校运动会的记录。
④每位同学要在踢毽子、跳绳、跑步、球类运动等项目中任选一项进行锻炼。
⑤每天进行1小时左右的棋类等益智游戏。
上述计划中,不符合《通知》要求的有(
)(
)(
)。(3分)
2.“阳光体育运动”的“阳光”有哪两层含义?(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为阳光体育运动拟定一条宣传标语。(20字以内)(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 ③ ⑤
2.一方面指户外运动,另一方面指运动可以让人们更健康、开朗,充满阳光与活力。
3.示例:站在阳光下,适时适当地进行体育锻炼,您会变得更加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