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的复兴不应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过程。
作者
六一
编辑
园长
打开
说给汉服的微博,一个拥有78万粉丝的投稿树洞,仿佛进入了汉服圈的吐槽大会。其中有一条投稿,投稿人认为目前头部的几个汉服商家,诸如十三余、汉尚华莲、重回汉唐、兰若庭,都存在溢价、拖工期、设计审美下降等诸多问题。
“都在走下坡路,商人果然还是商人,汉服复兴怎么可能完全寄托在他们身上啊。”
评论里入坑多年的老袍子(汉服爱好者)怀念起早年“3+8”(汉服商家贴吧)的岁月:贴吧里大家热情地讨论着汉服复兴及改进,商家和买家如同朋友一般。一位袍子谈到自己第一套汉服就是在汉服商家吧反复确认后买的,“已经过去八年了。”
但另一面,这是一个正在兴起的市场。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有超3,家企业状态为在业、存续、迁入、迁出的汉服相关企业。其中,73%为个体工商户,23%为有限责任公司。
今年4月,国内头部汉服品牌十三余获得了上亿元的A轮融资,投资方包括bilibili、泡泡玛特和正心谷。
一边是传承中华文化的大方向,一边是商业资本的追捧和地方政府对产业升级及文旅价值的看重,汉服热伴随着正向的民族自豪感持续升温。
即使在受疫情影响的年,汉服活动仍接踵而至,汉服曝光度愈来愈高,大众对汉服的认知度伴随着民族的文化自信不断提升。
但当初以汉服复兴为初心做为宣传卖点的商家逐渐变得不再考究与敷衍,消磨的或许不仅是老袍子们的情怀,还有新入坑的消费者的热情。
在本文中,我们想要回答三个问题:
汉服商家是否在以“汉服复兴”为己任?头部品牌是怎么做的?
汉服产业里的小商家们面临怎样的困境?
汉服圈内的年轻人是怎么想的?他们如何看待“汉服复兴”?
“民族自豪感”烘托下的汉服市场
年11月初,漫画作者
old先的一组漫画以及《闪耀暖暖》中的套装引发了中韩网友关于韩服与汉服的讨论。old先的Twitter发文
在一轮轮的争论和博主科普中,韩国偷中国文化的印象深入人心的同时,油然而生的民族自豪感也令不少网友主动地了解汉服文化。“新疆棉”事件后,更是给了国内服装品牌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顾小思是微博、B站上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位博主,她从初中一直到大学毕业,整个青春期都是在国外度过的。
顾小思微博界面
她16年第一次接触到汉服及汉服文化,她表示那时汉服圈还是一个非常小众的圈子,但这一两年是她第一次体验到汉服作为民族潮流突然爆发,这自然与大家的民族情感密切相关,人们对它有了情感,也就有了记忆。
顾小思向刺猬公社(ID:ciweigongshe)表示,这种情感并不是一件坏事,即使是我还在读小学、初中的侄女们,也开始有了穿汉服的意识。
商家们也在有意识地顺应民族自豪感,头部品牌更是在逐步扩大自身的话语权。
十三余的创始人小豆蔻儿在b站的当汉服遇见世界系列,让很多粉丝认为十三余不是简单的网红店,十三余正在将汉服传播给全世界,是一种“文化输出”。
视频截图
6月30日,中国服装协会国风委员会(汉服)筹备会上,十三余、汉尚华莲、重回汉唐、钟灵记、花朝记、都城南庄、远山乔、宴山亭、清水溪汉初、春山集10家汉服头部品牌参加了会议。
一些同袍质疑以上汉服商家存在山寨和马鹿仙(指鹿为马的仙女,在汉服用语中意思为非要把仙服说成汉服的人)的情况,基本属于“现代汉服”体系,参加此类会议颇有些鸠占鹊巢之意。
汉服的形制对于很多袍子们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要素,很多商家跟风入场后,却并没有掌握关键的形制知识。
年8月份网上的清汉装之争,起因是不少汉服商家用汉服相关的字眼进行清汉装的销售并取得了不错的销量,引发了不少同袍的不满——他们担心这一方面会影响人们对汉服的认知,另一方面可能窃取汉服复兴的成果。
汉服设计师文翎鹤认为,商家自身不能分清汉服形制,对买家不能做出正确引导,指鹿为马的情况十分常见。
文翎鹤向刺猬公社直言,从现实角度来讲设计汉服的难度基本是没有的,门槛很低。店家只需要花-1块不等的价格(文翎鹤的设计售价)就买到画师的授权。
“最基础的难点其实是能否分清汉服与其它民族元素的区别,避免设计得不伦不类。”但他认为目前汉服设计的质量普遍不高。
原本靠设计取胜的十三余、汉尚华莲等品牌都被人吐槽设计不如从前,版型多年来也毫无改进,甚至存在自创形制的问题。
刺猬公社观察到很多商家会使用汉元素、国风的标签,避免直接使用汉服,从而规避可能存在的形制风险,某种程度上也不必承担汉服复兴的责任。而当下诸多头部汉服品牌,复刻汉服款越来越少,而联名款、国风、汉元素款则越来越多。
同时汉服活动层出不穷,虽然提升了汉服曝光度,但也让圈子变得浮躁起来。当商家们忙于参加各类活动,汉服选料、形制研究、设计等环节的投入必然减少。此外,汉服圈内走秀活动的风靡,使得一些商家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