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猬皮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我在乡村当老师大海边的支教岛主
TUhjnbcbe - 2024/2/26 18:34:00
有了白癜风怎么办 https://m-mip.39.net/woman/mipso_4779960.html

编者按:一批又一批教师坚守基层,致力于乡村教育事业,为农村孩子点亮梦想,为乡村振兴注入力量。即日起,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青年说》栏目将联合山东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共同推出“我在乡村当老师”系列报道,计划推出位山东优秀乡村教育工作者典型事迹,助力乡村教育先行区建设,凝心聚力树典型,致敬全国多万名乡村教师。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首席记者巩悦悦记者王凯

“我一定要为这片土地上的孩子们做点什么。”17年前,目睹了当时曹县农村学校的落后,心酸难忍的李淑芳紧攥拳头留下这句话。

两年后,一个名为“青岛支教岛”的草根志愿者团队正式成立了。李淑芳正是青岛支教岛的创始人。16年来,这个民间公益组织前往河北、安徽、山东、贵州等28个省份送教下乡多次、跟岗研修多期,“唤醒”了20多万乡村教师的课堂。

支教岛并非普通意义上的支教,因为他们的对象不是学生,而是偏远乡村和山区的老师,因为“帮助一个老师就能保证一批孩子上好学”。为了调动更多教师,李淑芳白天上班,夜里出发送教。为解决跟岗研修老师们的住宿难题,她腾出自家新房当宿舍。

青岛支教岛之于她,更像是一个从呱呱坠地到一步步成长起来的孩子。可就在采访快要结束的时候,她的一句“我真的期待它能够早日消失”却又让人那么猝不及防。说这句话时的李淑芳,眼神温柔且坚定。

年前,李淑芳赴贵州乡村小学送教。(资料片)

见到李淑芳之前,记者曾想象对方是个不怒自威的女强人。毕竟,能把支教岛打造成青岛“第三张名片”,是需要一定魄力的。但一见面,她却是笑眼弯弯,让人如沐春风,宛如邻家大姐。而她探讨乡村教育时的认真专注,又仿佛浑身散发着光芒。

一提起支教岛,李淑芳打开了话匣子。5年,怀着改变乡村教育的梦想,她掏出4万块钱,发起了一个致力于农村地区学校发展及教师成长的公益组织——琴岛教师成长工作室。这就是后来的“支教岛”。

一次次的送教下乡,李淑芳目睹了部分地区乡村教育的落后。比如,她去贵州安龙县送教时注意到,孩子们在教室外很活波,眼睛黑亮黑亮的透着光。可一到教室,孩子们不是像“老鼠见了猫”一般紧张,就是趴在桌上睡觉。

本该朝气蓬勃的孩子们,为何会这样?

因为老师的讲课没有波澜。

眼前的震撼,让回到宾馆后的李淑芳睡不着觉了。如果看不到,可能不去管,但既然看到,她便放不下了。

在和乡村教师交流时,李淑芳有这样一种强烈的体会:有些人是“沉睡”的教师。不知有多少次,当问及老师们从事乡村教育的感受时,她听到最多的是抱怨。但农村教育真有这么差吗?

李淑芳意识到,乡村教育者需要被“唤醒”。

和传统意义上的送课不同,支教岛没有给接受培训的乡村校长和教师一个现成的教学方法,而是通过一批教育人的行动,去唤醒乡村教师心底的责任担当。

除了送教下乡,跟岗研修是“支教岛”常用的培训方式。当从乡村走向城市,扎根在农村的校长和老师们惊讶地发现,他们曾经习以为常的教育,竟然还有另一种更温暖和生动的诠释:原来,鼓励能让孩子们变更好,老师们俯下身子和学生说话的姿势那么美。

跟岗研修一周回到学校,甘肃省陇南市成县沙坝小学张裴然老师收到了学生的一封信。信中写道:张老师,回来之后感觉您变得多了,上课的方式变了,说话的语气变了,甚至对我们的态度也变了。以前每次见您都胆战心惊的,可现在感觉上英语课舒服多了,不再有那种紧张情绪,也更能听得进去了……

收到张裴然拍照发来的反馈时,李淑芳正和爱人围坐在饭桌前。一封短短二三百字的信,让两人泪流满面。他们忍不住感慨:“在这么偏远的山区里,对于一辈子都不可能谋面的孩子,因为我们的一次行动,能够让他上课不再那么提心吊胆,而是舒服多了,这就够了。”

每当乡村教师来青岛跟岗研修,李淑芳总会拿出1-2个晚上和他们一块做饭。其间有老师直言:“真想把小孙子送来青岛上学。”听到这里,李淑芳会认真地说:“你不是应该把小孙子送来青岛上学,而是要想办法把你的学校办好,让小孙子在自己学校里上学。”

有时,爱人也和李淑芳感慨:“我们这一生做过最有价值的一件事,就是把房子拿来做了公益培训,能让校长和老师走出来开开眼界。”

的确,在数百次跟岗研修中,很多老师告诉李淑芳,自己是第一次来青岛、第一次坐动车、第一次坐地铁、第一次看大海……当老师们说出那么多“第一次”的时候,李淑芳震撼了。

年,李淑芳和贵州山区的孩子们在一起。(资料片)

16年来,“支教岛”从李淑芳一个小小的梦想,发展成为一支涵盖国内顶尖教育专家、留学生、一线校长、教师在内的数万名志愿者团队,帮扶足迹从山东到甘肃、河北、贵州、安徽等全国28个省份的偏远乡村,约20多万名教师受益。

对李淑芳而言,无论是跟岗研修还是送教下乡,接受培训的校长和老师就像青岛“支教岛”埋下的一颗颗种子。而“支教岛”做的,正是播种的事业。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娃,李淑芳太了解农村了。纵然过去了50多年,她还是能清晰回忆起拿着滑石笔在石板上写字的情景,也时常想起小时候盼望过年吃饺子、穿新衣的憧憬。生活变好后,想做点事的念头在她心底萌芽。

3年,作为青岛市教育局师范教育处的工作人员,李淑芳跟随青岛市教育考察团前往曹县实地考察。本以为农村老家已经发展得很好了,但到了曹县乡村学校的她,还是被眼前的环境深深震撼了。

李淑芳面前的那所校园,是一排低矮的平房。每间平房的木头窗笼子外糊满了塑料纸,上面有一个个孩子们贪玩戳出的破洞,冷风呼呼往里刮。生着炉子的教室烟雾缭绕,煤块、柴火随意堆放,课堂看起来乱糟糟的。对比曾在乡村学校教书时的环境,李淑芳心里一阵难过。

扎心的并非这些,教师在讲台上写的7个汉字,其中有两个是明显错误的。这刺痛了李淑芳最敏感的那根神经。

站在曹县那片土地上,站在学校平房前的院子里,李淑芳说了一句自己这辈子也不会忘掉的话:“我一定要为这片土地上的孩子们做点什么。”

来曹县之前,李淑芳兜里特意揣了元钱,想资助两个孩子。可当她到了学校,愣是没敢掏出来。“我感觉这里的每一个孩子都需要,可自己又能帮到多少孩子呢?”

当时,李淑芳脑海中闪过一个念头:资助一个孩子只能解决一个孩子的上学问题,而帮助一个老师就能保证一批孩子上好学。

因为近十年的一线教师经验,李淑芳对城乡教育差异有着深刻体会,“乡村教育缺的不仅仅是钱,更是教育者办学的格局和思想。只有改变乡村校长和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乡村教育质量。”

5年,李淑芳再次到曹县调研,并把培训校长的想法和当地教育局做了交流。但在当时,她的想法被视作“天方夜谭”,没人相信她能真正解决或实现什么。李淑芳愣是硬着头皮搞起了培训。

当时,曹县有一万多名教师、30多万学生,李淑芳启动了全县教师培训。“从幼儿教师到高中教师,从幼儿园园长到高中校长,每周带人去讲座。”李淑芳回忆,每期0人的讲座,她们连续做了十期。

李淑芳带领青岛支教岛志愿者,为曹县一万余名教师校长接连做了10期培训,每期有0人参加。(资料片)

这是当地为数不多的大规模培训,产生了很强的冲击力。青岛“支教岛”前身——琴岛教师成长工作室,一下子走进了曹县教育人的视野,并在当地传为佳话。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李淑芳每周五晚上8:25坐火车,历经一夜颠簸,次日清晨7:30到曹县。她匆忙洗把脸,下车后急急火火在路边应付完早餐,快速赶往会场。等周末两天培训完,她再和“支教岛”志愿者赶火车返青。伴随早上6:30火车声响,绿皮车到达青岛,各自回归正常工作。

李淑芳的鲁西南之行,总有一群同样有着教育情怀的好友相伴。青岛支“支教岛”志愿者原红就是其中之一,她还有着另一个身份——青岛第三十一中学校长、书记。

作为齐鲁名校长,原红的经历自带说服力。年12月,她走马上任到青岛平度市崔家集镇张家坊中学,来的同时被告知学校将于年8月31日撤并。那时全校只剩个孩子、40多个老师,其中有97个孩子即将面临中考。在此之前,接连几年没人考上高中,因此当地没人对这所学校抱有希望。

原红所处的乡村学校,曾被人视作一穷二白,是那种“没办法做教育”的地方。但目睹了“老师坐着熬时光、孩子不抱任何希望”的现状后,她深刻意识到:只能先把人激活。

她用时三年,让这所距城五十里地的校园,一跃成为全市最好的学校。一组数据显示,当年的优质高中自招免试,张家坊中学考上了三个,另有四成多学生上了普通高中。

当初这所计划撤并的乡村学校,不仅在原址拆除重建,还发展成了青岛百余所公办私立初中的热点学校。原红因此被称为“薄弱学校终结者”。

在外出送教期间,大多数乡村教师总说困难重重,好像没钱就无法办教育,条件不好就没法办教育。以原红为代表的青岛“支教岛”志愿者现身说法,让大家知道教育均衡不仅是条件均衡,更重要的是使命感和责任感。教育生态需要自己建构,教育空间需要自己挖掘。

周加惠老师带领一群热心公益事业的名师为农村学校“送课”上千场。(资料片)

说起“支教岛”,就不得不提及年近80岁的周加惠老师。十几年前,从教师岗位上退休的他加入青岛“支教岛”,成为“教师联盟盟主”。10年间,他带领一群热心公益事业的名师为农村学校“送课”上千场,足迹走遍了青岛、烟台、潍坊,以及河北、贵州等地的乡村学校。

在送到第场时,周加医院,但仍然坚持电话“指挥”,帮送课名师与农村学校对接好。原青岛东川路小学书记王淑芬退休后,毅然放弃了高薪聘请,接过周加惠老师手中的接力棒,继续和志愿者们一同为乡村教师“送课”。

年12月8日清晨,王淑芬发出这样一条朋友圈:今天退休两年整,时间都去哪儿了?这些数字是最好的证明:从年9月至年12月8日,“支教岛”联盟一年半的时间开展“送教助研”80次,上课余节,行程10多公里……要知道,王淑芬不仅是教师联盟的负责人,更是数万名“支教岛”志愿者们的一个缩影。

从6年“支教岛”的前身琴岛教师工作室开始,青岛朝城路小学教师薛晶晶就跟随李淑芳参与给农村学校送教下乡的活动。“15年来我们一起以苦为乐,同心共筑城乡均衡发展的教育梦想,我们在乡村教育振兴之路已经越走越稳,越来越成熟。当年的琴岛教师工作室的几位元老也都从中年走向老年,而我也从青年走向中年。”薛晶晶说。

早在6年,“支教岛”的送教下乡就启动了“同课异构”实境研修培训模式,即安排青岛名师与农村老师为乡村里的孩子同上一节课,由于城乡老师自身素质的差异,两堂课自然会表现出不同的教学风格、不同的教学构思、不同的教学设计和不同的教育理念,由此带给当地老师深深的震撼。

来自即墨的乡村教师于兰美也是“同课异构”的受益者。她回忆,7年,她在即墨市蓝村二小教语文,有一次“同课异构”讲解课文《荷塘旧事》,课后却和来支教的城里老师展开了课文重点段落的争论。争论过后,李淑芳邀请于兰美加入了教师联盟,鼓励她和大家一起进行更多的观点碰撞。

“其实,同课异构不仅仅是城里教学方式对乡村的引导,有时也是大家相互学习的平台。”于兰美骄傲地说,正是因为在这个平台上的历练,她获得了成长,还曾在蓝村二小讲过一堂全国公开课《姥姥的剪纸》。

如今,“支教岛”组成的庞大志愿者团队,不仅有青岛当地的一线名师,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知名专家学者、大学教授、一线校长、教师、家长等数万人。他们的志愿行动,被网友亲切地称作“另一视角的希望工程”。

时光的沙漏,从一次次登上火车、一次次站上讲台、一次次培训互动中溜走。李淑芳欣喜地发现,乡村学校的校长和老师们会做教育了,他们不再抱怨环境和生源,而是沉下心来研究适合学校发展的校情和学情。比如,他们有了教育主张,知道该怎样去抓教学,怎样让孩子的脸上洋溢笑容。

只有乡村校长和教师们知道,这种变化放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青岛支教岛送教下乡。(资料片)

过去的16年间,青岛“支教岛”帮助了很多教师和校长。通过和乡村老师们的接触,李淑芳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时间的紧迫性。走的地方越多,她越感觉需要帮助的人越多。

每次送课下乡,大家都会建个联络群,活动结束,群不解散。也因此,李淑芳手机里关于“支教岛”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我在乡村当老师大海边的支教岛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