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猬皮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一个真实的妈妈和她真实的孩子
TUhjnbcbe - 2023/10/22 20:23:00

本文转载自

来自专辑浮生偷闲

一叶知秋,窗口的栾树有了*叶,秋高气爽,是念及旧友的好时候。窗口的*叶让我想起去年被小姑娘摘下来的*叶,同样的颜色,在不同的时空中交错,也就勾起了旧回忆。

去年这时候,我还在良渚文化村,刺猬带了她的女儿一路南下游玩访友学习,到了杭州,就来文化村看我了。

之前我和她就在盖娅中级体验师培训上认识,她作为助教,除了在一个自然宝藏环节带我们唱了一首很好听的南非的歌曲,其余时间都在默默做记录和一些辅助工作,并不太惹眼。唯一加深我印象的,她总在我被特别喜欢的一位老师diss后,趁着我灰溜溜状时,趁势补刀:“你还喜欢她不?”“她还是你女神不?”让我牙根痒痒,心里的拧巴又加三层。

刺猬和她的女儿出现在良渚文化村时,原本还有一些紧张感,在见面的那一刻一下子就消失了。利落的短发、简约的裙子、灿烂的笑容共同出现在母女二人的脸上,有一种让人放松的魔力。尤其是小姑娘,那头发真的是“刺猬头”,短发根根分明的竖着,一点也不怕生,落落大方,很是可爱。

次日午后,与刺猬在江南驿的沙发上闲聊。从体验师培训说起,说到各自的经历、工作、生活,对教育的理解,遇到的问题与困惑等等。聊着聊着,原本并列坐在长沙发上,变成了脱鞋盘腿上沙发,抱着抱枕相向而坐,不知不觉一下午过去,第一次发现江南驿那条长沙发那么适合聊天。

江南驿的桌子也很适合聊天

次日傍晚,天色不错,与刺猬相约至大屋顶散步,她携小姑娘前来。见到了她与女儿相处的方式,也就明白了小姑娘为何落落大方了,那种不怯生,来自于她有极度的安全感。

大屋顶的背后有浅浅的景观水池,水池里有一些藻类产生的泡泡。刺猬走在前面,小姑娘跟在后面,我在最后,走着走着,小姑娘蹲下去用手捉泡泡,捉住了就开心的笑,玩得不亦乐乎,我与刺猬各站在水池的两头,静静的看着她捉,像两个雕塑。小姑娘玩够了,起身来,我们又继续向前走,谁也没有提起刚刚的事。

一切都那么自然,风自然的吹落*叶,刺猬淡然的哼着歌,小女孩自顾自的走着,一会儿捡石子,一会儿摘*叶,一边追赶着母亲的脚步。追上了就要求抱抱,刺猬也就抱起她,我们继续往前走,小姑娘继续摘路边樱花树上的*叶。突然,她想摘下一片比较结实的绿叶,毕竟才两岁多一点点,力气不够,一使劲,树枝弹过来,打了她一下,小姑娘哭起来。刺猬说:“你看,这片叶子还没有到它该落下来的时候,你硬要把它摘下来,所以树枝生气了,它就打你了。是不是这样?”小姑娘擦擦眼泪点点头,我们就继续往前走了。走到草地里,我们坐下来吹风聊天,小姑娘自己探索起来。刺猬好像很放心,倒是我比她紧张一些,回头看了好几次。

高大的杨树落了一地的叶子,小姑娘捡了一张抛起来玩,又捡了一张抛起来玩,刺猬说:“你要不多捡几张一起抛起来试试?”小姑娘捡了两三张抛了一下,似乎觉得没有抛一张好玩,就又回到了自己喜欢的方式。玩了一会儿,蚊子躲起来,小姑娘被咬得有些懊恼,太阳也渐渐落山,我们就往回走了。

在路边看见几根狗尾巴草,就摘了递给小姑娘,她因为被蚊子咬得眼睛里都是泪花,就生气的把狗尾巴草扔在了地上。我知道这个缘故,正欲开口安慰,刺猬蹲下来问她:“你是被蚊子咬了所以心里很生气,不是因为不喜欢狗尾巴草,是吗?”小姑娘用力点点头。刺猬说:“那你去给诺诺阿姨说你的感受。”小姑娘过来复述了一遍。

离开了蚊子缭绕的地方,小女孩又恢复了快乐的样子,虽然一直在挠蚊子包。大部分时候,她也和其他两岁多的孩子一样,是妈妈的定位器,一路走着一路叫妈妈,直到妈妈答应了,就可以安静片刻,过一会儿又启动定位功能了。也可以在月光下看见母女俩斗智斗勇,刺猬想与我聊天,小姑娘希望我们陪她玩,于是就各种出招,什么和月亮比谁走得快啦,给外婆递东西啦,第一次感受了“见缝插针”式的聊天,做妈妈果然是时间利用高手。

刺猬在活动中。图片来源:刺猬朋友圈

和他们相处的时间不多,但是特别轻松愉快,无他,好像这对母女身上自带着一种让氛围舒适自在的魔力。时隔一年再回想,这应该是“让一切都自然发生”的极度包容吧。

对于孩子,每个家长都会有不同的养育方式,有的家长会各种限制,有的家长会各种诱导,有的家长会不断鼓励,这些方式中,都暗含了方向性,当然,这对于培育孩子是必要的。但刺猬对于她的女儿的容纳度,比我所见过的的程度都要高,在不需要规则的情况下,完完全全以孩子的意愿为主,自发自主的去行动,而不对孩子的行为作出评价(正向或者负向的都没有),这对孩子去探索生命中各种可能性,是极其有利的。也正因为这样极度的包容,小姑娘非常有安全感,所以可以落落大方的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这一方面的能力,给到我的感受是超过她实际年龄的。

刺猬去年在小木屋

或许因为年龄相差不是太多,我们从方方面面鸡毛蒜皮细枝末节入手谈起,也会有意见分歧和理解差异。聊着聊着,会有一种真实感把我击中:原来资深的教育从业者也会有面临各种细碎而真实的生活问题,原来教育孩子大方向一致,但在具体的执行时依然可能有分歧,原来公司里同事间合作,遇到问题时大家可能先吵一轮情绪,再吵一轮观点,最后再冷静下来讨论……这种扑面而来的真实感,是一种会让我忽视掉对方的资历背景,眼里只有这个人本身,给到我的真实而鲜活的感受。我一直给予拥有这种真实感的人很高的评价。(当然,这不排除我本身*治觉悟太低,不太容易感受到对方的资历,更不因为对方的资历深就膜拜。)

也许正因为有这样的真实感,才更能做好教育吧?毕竟教育是用言传身教去感染人的事业。这样我就可以理解为什么那首南非的歌,让我在中级体验师培训时放打开了心理防线,在后面的小组讨论中放开了。也可以理解她对孩子的极度包容,是希望孩子可以自然的探索到成长过程中的更多可能。

刺猬在活动中。图片来源:刺猬朋友圈

这也使我思考,给予孩子极度的自然探索的自由,也意味着各个方向都有可能,也许有的方向在世俗的评价中,并不那么出色。那么如果我有一个孩子,我敢不敢让ta拥有那么多的自由,以及我的包容度够不够?

本文转载自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个真实的妈妈和她真实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