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检验自己是不是一个合格的影迷?
有一个虽不成文、但很有趣的测验方式是:看自己是不是会喜欢法国电影。
这不仅是因为电影这门艺术,本身就起源于法国,更是因为从诞生至今,纵览全世界范围内的大多数电影,都在不断向好莱坞模式屈从时,只有法国电影,从始至终都在坚持自己独立的艺术个性——
在保证娱乐性的前提下,始终保持文学性和浪漫主义,同时不自觉地肩负起现实社会的观察、体认和反思。年法国电影展映主海报
法国电影的特质
浪漫。
通常我们想到法国电影,这会成为我们判断它的第一印象。当然,我们也能找出许多法国电影来佐证:《玫瑰人生》《刺猬的优雅》《碧海蓝天》《与玛格丽特的午后》《天使爱美丽》……
最知名的应该是《这个杀手不太冷》。
这部法文原名直译应该叫《莱昂》的杀手电影,用导演吕克·贝松的话来说就是,它讲的其实是关于两个小孩的故事:
“一个女孩和一个男孩,在他们心里,他们都是12岁,他们都感到失落但他们深爱彼此。”
类似还有《戏梦巴黎》。
三个年轻人从动荡的社会环境中超脱出来,享受着打破常规、逃离管制的快乐。
他们要的不是什么狗屁“道德”,就是要无拘无束的自由,就是要看看灵*能膨胀到什么程度,就是要以汹涌的勇气和四溢的情欲,去对抗虚无的青春。
但是,浪漫并不是这些电影的全部,或者说,浪漫并不是法国电影的全部。
或者我们可以换一个更精准的说法:
浪漫只是法国电影的“面子”,写实才是法国电影的“里子”。
众所周知,法国电影对人物的刻画是细致入微的,他们甚至能在一个吃饭的场景里,靠表情、眼神等细节,给观众足够多的时间去体会一个真实的人,让人物和故事同时立得住。
最典型的法国导演是侯麦。
侯麦几乎对写实主义保持着宗教般的虔诚,坚持对世界进行简单而自然的表达,场景安排得朴素、静谧又细腻。他极少让剧组打光,反而始终如一地坚持自然光和长镜头,依赖缓慢而低调的变焦,把角色框定在画面里。
他这一点,有点像偏爱用50mm焦距来拍片的罗伯特·布列松。
而侯麦的人物,通常就被限定在日常琐屑里,被动着吐露自己的内心,那种支支吾吾、欲遮还羞的样子,大多数时候显得笨拙甚至愚蠢。
但就是在这种围绕中心任务进行的冗长对白里,侯麦把主角最真实的样子抽丝剥茧地呈现在了观众面前。
这样的法国电影,你看完后不会有太过强烈的情感体验和起伏。恰恰相反,你收获更多的其实是隐隐约约和轻轻浅浅的某种思绪——
这种思绪,你比较难用精准的词汇去捕捉,却总能在日常里的某个时刻,突然意识到它的精妙,然后才会慢慢去回味它。
能被回味的电影,才是好电影。或者换个说法:看法国电影,是需要动脑子的。这是因为,法国电影像极了法国人,历来都有精英模式的审美和智性。
不少有法国旅居经验的朋友,都提到过一个共性:法国的教育模式比较精英化,特别注重考察学生的审美和思维能力,尤其是在电影教育领域。
这一点,影评界前辈、法国巴黎索邦大学电影学博士开寅老师,最有发言权。
他曾经就说过:“在法国,你的思维能力或者说判断能力,以及你知识的宽度、文化的厚度,他们认为这些东西是成为一个电影创作者或者导演的必备素质。你有了这个素质,跟你已经掌握的技术是一样的,都是个人基本能力的体现,你没有这个能力,他认为你就学不了电影。”
或许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法国有着世界上数量最多的知识分子型导演。这些导演,平时最大的喜好就是看书,对很多社会问题或者是很抽象的哲学问题,有很多很明确的这种观念。
比如克里斯·马克,就是法国导演中,典型的知识分子型导演。
比起法国新浪潮的同辈们,比如阿伦·雷乃、阿涅斯·瓦尔达、戈达尔、特吕弗等,克里斯·马克就是个谜——
行事低调、不爱拍照不爱接受采访,有人问他要照片,他竟然给了对方一张猫的照片来代表自己。
这种神秘性,甚至感染了他的电影,比如很多人不知道,可一旦看过就终身难忘的短片《堤》。
这部给大卫·鲍伊带来巨大影响,并催生了特瑞·吉列姆《十二猴子》的《堤》,几乎完全由静态照片组成。
展现了过去/往昔的宁静优雅美好、未来的神秘不可亲近、现在的异化与可悲,讲述了人类悲剧的命运,和一个人不可救赎的宿命。
尽管不足30分钟,但完全可以媲美让·雷诺阿分钟的《大幻影》。
或许正是因为精英模式贯穿了法国导演群体,所以对于大部分普通观众来说,法国电影通常是学术名词和文艺电影的代言词。
印象主义、超现实主义、新浪潮、左岸派、特吕弗、戈达尔、布列松、阿伦·雷乃、阿涅斯·瓦尔达、雅克·贝克、让·雷诺阿、克洛德·苏台、让-皮埃尔·梅尔维尔……
这些看着就应该出现在教材里的术语或人名,难免不让人望而生畏。
但实际上,只要能稍微预留些时间和耐心,多一些在大银幕观看法国电影的机会,你就能从与这些名词相关的电影里,窥视到法国电影,或者说电影这门艺术的奥义。
比如正在全国多个城市举办的年法国电影展映,就是个在大银幕观看法国电影的好时机。
有必要解释的是,法国电影展映是一个迄今为止,已经举办过将近20个年头的中法电影交流活动。
这个影展活动,是由法国电影联盟(Unifrance)主办、法国大使馆协办。
具体的选片标准,按照法国电影联盟驻中国办公室联络专员李笑容的说法就是:
“首先考虑的就是法国电影的多样性,不会只是选择一种类型或是一种题材,而是力求更可能多的类型和题材。
“这样做的目的,不仅是尽可能向观众展示当代法国电影的不同面向,更是为了满足中国观众不同的观影期待,建立大家对法国电影独特气质的重新认知。”
每年的影展活动,主办方都会邀请一个跟法国电影渊源深厚的中国电影人来做宣传大使,贾樟柯、毕赣、刁亦男等,都曾担任过这个角色。
年的宣传大使是娄烨导演。
作为中国电影第六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之一,娄烨与法国电影之间关系颇深。
此前受邀参加法国文化中心举办的电影讲座时,娄烨导演就坦言:“法国新浪潮电影对我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其中一个例证就是:著名法国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的《四百击》,就曾在他的电影里,被他以放映画面的镜头致敬过。
除了在艺术精神上深受法国电影影响,娄烨有许多部电影,都曾与法国结缘:
《苏州河》是法国制片人菲利普·伯拜联合制片的作品,而他的《紫蝴蝶》()、《春风沉醉的夜晚》()和《浮城谜事》(),都曾在法国戛纳电影节亮相。
在7月8号晚上的开幕式上,因其他原因无法到场的娄烨导演,特意为活动录制了一段VCR。
在这段视频里,娄烨希望大家能在当下这个非常时期里,走进电影院,用心鉴赏法国电影联盟今年精心挑选的8部法国佳片。
跟往常一样,今年遴选的8不法国作品,作品的主题、风格各异。
或以独创的方式展现现实生活,或从独特的角度探讨时下议题,或以自由的幻想通达过去与未来,或以动人的情感观照人的处境。
以开幕影片《法兰西》为例。
这部由法国当代电影大师布鲁诺·杜蒙自编自导、法国著名女演员蕾雅·赛杜主演的电影,围绕一名电视名记的疯狂生活及其崩塌展开,从一系列不幸事件引发的个人和公众危机中,透视当代法国困境。
其他七部电影,也如同开幕影片《法兰西》一样,充满着法国电影才有的情趣和艺术感。
比如以轻松调侃的方式,探讨新的技术和概念对当代人生活的影响的《两个阿尔弗雷德》(Les2Alfred);
癌症患者、抑郁症患者和盲人组成“寻子小分队”的《寻子奇情路》(Adieulescons);
借祖父去世重新审视家庭关系和自我的《到达挚爱》(ADN);
取材于经典人物和故事、却与当下女性觉醒的话题高度契合的动画片《拓荒野女孩》(Calamity);
以充满幻想的故事、富有活力的镜头语言,反映巴黎郊区生活的《加加林》(Gagar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