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问过一个问题:“人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这是个很难回答并且没有标准答案的哲学问题,因为每个人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但我相信,凡是问过这类问题的人们通常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困在一个可以一眼望到底的既定的生活状态中,走不出去,看不到希望,又无可奈何。
如何走出这个困局?我想看完改编自法国畅销小说家妙莉叶·芭贝里的《刺猬的优雅》的那部同名电影可以得到一些启示。该部电影由法国女莫娜·阿查切导演在年拍摄。尽管导演名气不大,但这部电影却感动了很多人,在豆瓣赢得了8.8的高分口碑。
妙莉叶·芭贝里除了是一位小说家之外,还是一名哲学教授,所以她的作品特点大都是以虚构小说为载体,从文学层面和哲学层面同时切入来揭示人类心灵内在问题,比如关于爱,美,孤独和希望。她的这部《刺猬的优雅》一经推出,先后获得了乔治·布哈桑奖、国际扶轮社奖等多项大奖,同名电影也同样继承了原著深刻的思想和内涵。
《刺猬的优雅》这部电影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在一所高级公寓里,只有九户人家,他们过着优越的生活,并拥有显赫的社会地位,生活却充满了虚伪、荒诞。在这些人当中,精神世界真正丰富的,是外表冷漠爱读书的门房米谢太太和11岁准备自杀的爱画画的小女孩芭洛玛,她们躲在各自的世界里享受着丰富而优雅的内心世界,对外界有一种本能的抗拒。新搬来的日本小津先生。用他良好的文化修养,发现了这两人独特的生活方式和心灵的美好。
很多人看完这部电影都会做一次与“优雅”有关的思考,不能否认这确实是一部关于人性之美和灵*优雅的探讨,但影片也同时也探讨了关于生和死两种本能给人类带来的意义。不得不说,这是一部发人深省充满哲学意味的电影。
死亡是一件很平常的事,重要的不是死亡,而是死亡的时候你在做什么?
从影片一开始帕洛玛准备在12岁生日的时候吃安眠药自杀,到邻居突发心脏病猝死在楼梯上,再到影片结尾门房荷尼意外出车祸去世,“死亡”贯穿着整个剧情。让我们感觉“死亡”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它无处不在,不分年轻大小和时间场合,随时都可能到来。
按照佛洛依德的说法:死亡,是一种本能,称为“达那多斯”,它代表恨和破坏的力量,表现为求死的欲望。死的本能有内向和外向之分,当冲动指向内向的时候,人们就会限制自己的力量,惩罚折磨自己,并在极端的时候毁灭自己;当冲动指向外部的时候,人们就会表现出征服和侵犯他人的行为。
很显然,帕洛玛的准备自杀行为是佛洛依德说的内向死亡本能,聪明的帕洛玛在11岁就从大人们的生活情景中预测到了自己未来既定的生活状态,很富有,但很无趣,很荒诞。她丰富而早熟的内心世界无法接受像金鱼一样永远活在浴缸里,所以她准备选择用死亡来解脱。她为了体验死亡到底是什么感觉,一会儿模仿邻居在楼梯心脏病突发,痛苦倒地而亡的情景,一会在床上模仿剖腹自杀的动作,当然她也不想像一片烂菜叶子一样死掉,她准备拍一部纪实电影使自己有计划的死亡变得更有意义。
事实上,真正让帕洛玛体验到死亡是何物的,是门房荷尼之死。影片里的荷尼和帕洛玛实际上是一体两面,她们具有相同内心世界,只是处在不同的年龄时期。
荷尼为了提醒流浪汉不要站在危险的马路中央,亲自走上前去劝阻的时候被洗衣店的车撞了。她死的时候正处在一段美好的感情当中,那就是和谦谦君子小津的相处。荷尼隐藏了几十年的高贵灵*被博学的小津一眼就发现了。黑格尔曾经说过:“审美的感官需要文化修养,借助修养才能了解美,发现美。”,这是荷尼等待一生向往一生的心灵相戚的情感,可以说,她是在爱和幸福当中遭遇了死亡。
荷尼的死对帕洛玛震动很大,除了她内心感到痛苦之外,她也明白了:一切戛然而止,这就是死,再也看不见我爱的人,也看不见爱我的人,真的跟大家说的一样,死亡是一个悲剧。也从那一刻起,帕洛玛理解了死亡是很残酷的也是无常的,她原本向死之心因为荷尼之死的触动变得清醒了,她放弃了自杀计划。同时她也意识到了:人生重要的不是死亡,而是死亡的那一刻,你正在做什么?荷尼死亡的时候正在准备去爱一个人。生命或许如此吧,送给你很多绝望,有时也送给你很多美。
人性的高贵与外表,职业和财富无关,它来自灵*的优雅
从表面上看:荷尼是一个丑陋的,肥胖又孤独的中年妇女,贫穷自卑的一个看门人,每天以看电视打发时间。对外界表现出一种冷漠和抗拒感,就像帕罗玛说的“她满身都是刺,是真正意义上的无坚不摧的堡垒。”
从内在的角度来看:荷尼有着丰富的精神世界,她有一个隐蔽起来的小屋,小屋里装满了书籍,荷尼工作之余最享受的事情就是坐到不被人发现的书房里,吃着黑巧克力,徜徉在各种书籍中,她最爱的就是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的那本《安娜卡列尼娜》。这种常年的阅读习惯,让荷尼获得了良好的文化修养,同样像帕罗玛说的“她不折不扣地和刺猬一样细腻,一样封闭,却有着非凡的优雅”
针对这一点,影片有一幕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荷尼在和小津先生一起看电影时,当听到有一句台词:“京都山脉是紫色的,那是红豆布丁的颜色”,荷尼眼眶湿润,透过满含泪水的双眼我们能感知到一颗与美引起共鸣的敏感心灵。当然,还有她一直对徘徊在大街上流浪汉报以关心,正是这种人性的温暖,让她帮助别人的时候,才给自己带来了风险。
试想,在现实社会中,有多少外表靓丽光鲜,身居要位的人,他们具有荷尼一样柔软温暖的心灵吗?每天我们只要打开电视和网络媒体,看到关于他们的新闻就知道了,除了不堪和不齿,就是让人愤怒和鄙视。
看到这部《刺猬的优雅》里灵*高贵的荷尼,很容易让我想到了另一个身份平凡,外表丑陋确有颗善良心灵的电影角色,那就是《巴黎圣母院》里的卡西莫多,一个懂得感恩,为爱赴汤蹈火的人。现实里,在这些最不起眼,甚至被人看不起的社会底层的人当中,确实有一些像荷尼和卡西莫多一样的人,他们心灵优雅而高尚,闪着宝石般的光芒,就像人类精神世界里的伊甸园。
生命的意义在于,能够冲破既定的生活模式,在未来里活成你期待的样子
“我们从来都是局限在根深蒂固的感知中,不能看周围的世界,放弃认识他人,仅仅认识我们自己,甚至无法在这些永恒的镜子里认识自己,我们成了大漠中的孤影”这是《刺猬的优雅》书里的一段话,也是我们现实世界里很多人的写照,所以就有了一些人对人生意义的追问。影片中最初的帕洛玛不也是这样吗?甚至为摆脱这种困惑,计划用自杀来解脱,最终因为见证荷尼命运变化才让她有了重新思考。
苏轼在《和董传留别》中开头有一句:“粗缯大布裹生涯,有诗书气自华”,这句是说董传虽然粗布缠身,但是他的学问却让他气质光彩夺目。这句话同样也适用于作为看门人的荷尼,她甚至没有一件属于自己的像样礼服,心灵却持之以恒的徜徉在文学艺术的海洋里。无需伪装,只需一眼,她灵*的光彩就被同样优雅博文的小津先生发现了。
可以说,荷尼修炼了几十年的优雅灵*与小津格朗先生是匹配的,荷尼在那个看起来她应该生活的环境里等待了几十年,终于等到了生命给她带来的惊喜。
命运在带给荷尼惊喜的同时,也带给了她无常和死亡,影片以被撞倒在地,即将死亡的荷尼视角,说了几句话,其中荷尼和帕洛玛说:但愿你的未来和你期许的相当。实际上上这句话也是对荧幕前前千千万万的观众说的,对于如何摆脱固有的生活模式,活出有意义的人生,这句话指明了方向,启发我们去创造未来。过上我们想要的优雅的生活,绝不是用毁灭来摆脱,也绝不是停在原地苦叹。
从《刺猬的优雅》,看拍摄技巧对深化电影主题的影响
《刺猬的优雅》这部影片剧情相对来说比较简单,除了结尾具有戏剧化之外,没有太大的起伏。在这种情况下导演就需要运用一些电影的拍摄技巧来烘托气氛和突出人物性格特点。很显然,导演在这方面做得很成功,尤其在细节,隐喻,和镜头视角三方面拍摄技巧的运用上很有特点,让人们看过影片一段时间之后,依然会对对某些场景回味无穷。
细节是构成影片中人物性格和事件发展以及社会场景的最小单元,一部电影善于捕捉细节会使人物性格更加的立体和饱满。在《刺猬的优雅》里,导演就对荷尼准备和小津约会时的表现刻画的很细腻,比如一些细节:荷尼把借来的那件礼服胸前的带子一会放在里面,一会放在外面,不知所措;端着点心走到小津家门口时明显的长长的舒了几口气;进到小津格朗家,换拖鞋时,荷尼把自己的鞋在不经意间摆了又摆,谨小慎微,这些细节充分把荷尼那种约会时紧张,兴奋,还有点自卑的感觉都表现出来了。
影片中有一个动物多次出现,那就是猫,心灵世界彼此接近的三个人帕洛玛,荷尼和小津这三个人家里都养着猫,并且这些猫的名字都代表着他们生活状态,帕洛玛家的猫叫“议会”和“宪法”,因为这是一个议员家庭;荷尼的猫叫“列夫”,因为荷尼喜欢托尔斯泰,与托尔斯泰同名,小津格朗的猫叫“列文”和“凯蒂”,这是《安娜卡列尼娜》当中的一对恋人,这说明小津和荷尼的爱好是相同的。
猫,性情温顺,有一颗柔软的心,影片用猫来隐喻他们内心的相似的优雅。荷尼甚至在死去时这样描述自己的感觉:“死亡让我方寸大乱......格朗,我的心缩成一团的小猫咪,我想再跟您喝最后一杯清酒。”所以本片里的猫是很有象征意义的,它完成了人物心灵之间关联的暗示,增加了作品玄妙的魅力。
《刺猬的优雅》这部影片中运用了三种镜头角度,一个是客观角度,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来叙说故事;另一个是借用帕洛玛的主观镜头,站在帕洛玛这个11岁小女孩的角度来观察解读世界;还有第三种就是以荷尼倒地即将死去时的视角来展示周围人的反应和来表达对生命的感悟。这种多视角的综合运用,更加细腻的表现出影片主人公内心世界的丰富和深刻。
前苏联著名导演米哈依尔·罗姆说过:“导演应当明确观众应该往哪看和怎么看。他设计的镜头,应当使观众没有自由选择的余地。从这方面来说,导演就是对观众实行独裁的一个人。”当然,也正因为《刺猬的优雅》的导演莫娜·阿查切把这种“独裁”的权利运用恰当,才能使本部作品呈现出了与众不同的美感。
(全文完)
参考资料
1百度百科(词条)妙莉叶·芭贝里
我是春城花草香,听风赏雨,采菊南山,希望送你一段轻松有趣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