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猬皮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从贪愚弱私解读驴得水带给我
TUhjnbcbe - 2023/8/22 22:15:00

《驴得水》,于年在国内上映。影片讲述了民国时期,一位校长为了进行农村教育实验,带着几位老师在偏远的乡村开办了一所学校。因为条件艰苦,校长将一头名叫“驴得水”的驴虚报成一个英语老师“吕得水”,借此冒领薪水改变教学环境,却因此引发了一系列的荒诞故事。

这部影片改编自周申、刘露的同名话剧,是开心麻花继《夏洛特烦恼》之后的第一部影片。电影以黑色幽默的方式对社会和人性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黑色幽默就是一种用喜剧形式表现悲剧内容的文学手法。它是一种近乎绝望的幽默,用人们的笑声,对社会所存在的黑暗现实进行嘲讽和鞭挞。更重要的是,它能让所有赤裸裸的讽刺,在笑声中无比自然而真实的表现出来,让人笑着笑着就笑出了眼泪,陷入了深思。

在这出闹剧中,这群为了改变中国农民“贪、愚、弱、私”思想,而进行农村教育实验的老师,却把所有人性最黑暗、贪婪、虚伪、懦弱、无情的一面,展露的淋漓尽致。这也是为什么《驴得水》会在众多黑色幽默电影中脱颖而出,成为我国黑色幽默电影巅峰之作的原因。

故事的最后,满腔热血的校长眼里失去了最初的光芒;曾经刚直不阿,天不怕地不怕的铁男成了唯唯诺诺,阿谀奉承之人;一开始最无私大义的裴魁山变成了“唯利是图,无情冷血”的利己主义者;憨厚老实的铜匠成了追名逐利,为了报复不择手段的人;热情美丽,风情万种的一曼倒在了自己的枪口之下。

这群本带着一颗美好的心,努力地向着新生活前进的人,最后却都活成了一出悲剧。

关于他们的悲剧,有人说是时代的产物;有人说是人性的扭曲;有人说是利益的驱使……

一千个人看《哈姆雷特》,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出现。

到底是哪一种,我们不得而知,谁也无法说服谁。

今天我就从他们本想要改变的“贪、愚、弱、私”四个角度来解读这部“讲个笑话,却哭惨众人”的悲剧性喜剧带给我的感悟和影片背后所表达的现实意义及思考。

恶意的贪VS善意的贪:贪念一起,自由远去。即使心怀善意,也会在不知不觉间变成比恶更可怕的存在

弘一法师说过:贪念一起,心就会被奴役。从而被贪心牵着鼻子走,哪里还有什么自由可言。

影片中,有这样的两个人:一个自称留学英国,却好似不懂英语的教育部特派员;一个满腹经纶,把“农村教育实验”当作一辈子的梦去实现的三民小学校长。

本是毫无关联,截然不同的两个人,却因为同一个字——贪,开始有了利益纠葛。

恶意的贪——特派员

一开始,他打着教育局的名义来到这个荒凉的飞沙之地,说是为了调查吕得水没有档案留存的事宜。

众人为了掩盖“将一头驴虚报成一个老师”的事,费尽心力的找了铜匠进行改造,突击培训。

而铜匠也因为一段自编自演的“伊丽莎白”的独白,顺利的成为了“农村教育家”。

而后,特派员告诉众人,因为这个农村教育家的身份,吕得水每个月可以多拿三万元的补助,众人欣喜若狂。

可是他们不知道的是,在他们每月多拿三万的同时,有七万元进了特派员的腰包。

这一切,都因为美国慈善家的到来,才得以慢慢被揭开。

原来从头到尾,这一切都是特派员设计好的一个局,目的就是钱。

本以为自己演技高超,能够在特派员面前蒙混过关的他们,其实不过是特派员实现自己贪念的棋子罢了。

试想一下,一个在达不到自己的目的不惜开枪杀人的人,又怎么会轻而易举的被一个只字不识的铜匠和一群毫无准备之人欺骗呢?

而这一切,在特派员第二次到来时的所作所为中,都能寻得蛛丝马迹。

第一,明明同行,自己却一个人先于慈善家之前来到给众人开会,并告知每个月的补助金为十万。

第二,当铁男坦白一切,破罐子破摔时,特派员并没有表现出意外和惊讶。

第三,在他眼里,谁是吕得水不重要,学校建什么设施,改善什么条件都不重要。

其实,从一开始他来这个荒凉之地之前,一切都在他的计划之中。

要知道,教育部就是再不济,也不会任命一个不懂英文的人做特派员。而他不懂英文的“梗儿”不过是他洞察一切后的将计就计。

为了钱,他可以装傻配合;可以杀人;可以绑下校长,逼佳佳与铜匠结婚。在他眼里,钱就是一切。

贪钱,他贪得理直气壮,贪得明目张胆,贪得不择手段,恶意满满。

善意的贪——校长

一开始,因为学校所处地区偏远打水困难,为了有经费养那头为他们打水的驴,校长为此将“驴得水”虚报成一个老师。

可是当虚报成功,经费下来时。每个人都动了那笔钱:用它来买布料的一曼;购健身器材的铁男;更换假牙的裴魁山。而义正言辞要公款公用的校长自己,也动用了那份钱为自己修理眼镜。这是他们第一次把手伸向不属于他们的东西。

可是贪念一起,心就会被奴役。

后来的他们,为了保住这份本就不属于自己的东西,选择了在检查时让铜匠假扮老师蒙混过关。此时他们的心已然被贪心束缚了。

再后来,听说每个月可以多三万元的补助。作为一校之长的他竟然默许了一曼去“睡服”铜匠。

此刻,他们被贪念牵着鼻子往前,早已摒弃了道德底线。而他们却还在心里欺骗自己说一切都是为了教育。

其实,说到底都是贪欲在作祟。虽然这一切贪欲的出发点是为了教育,看似充满善意,可是却是比恶意的贪念更可怕的存在。

善意的贪,它是打着正义的旗号,一点点毁灭自我和吞噬他人的恶魔。

记得影片中有驴棚着火的一个片段:为了救火,一曼跑进了驴棚里面,用脚踩踏燃烧的稻草;铁男用扫帚扑打驴棚顶上的火苗,裴魁山则以土掩火。可是在他们三个人快要把火扑灭的时候,校长抱着两床棉被而来。他的一声“都听我指挥”,直接让驴棚被烧了个精光。

初看的时候不觉有什么,可细品之后才发现,这就是“校长善意的贪念引发的一系列事件”的一个缩影。

最初,他们都是心怀各种美好期待的有志青年。对待身边的人和事,有着自己的方式方法。

当第一封电报下达时,裴魁山说:“不如直接坦白吧,讲明困难,相信教育部会理解的。”

当铜匠在特派员的面前讲课过于简单,特派员要求增加难度时,他们再次建议道出一切实情;

后来在铜匠不愿意配合照相之时,铁男更是建议坦白。

可是校长都拒绝了。

在他的一再坚持和说服下,原本正确的他们也不再坚持自我,而是想尽办法用一个又一个谎言去圆之前的谎。

最终,在校长的错误引导下,他们一点点失去了本有的一丝节制之心,彻底丢失了自我,成为了贪欲的奴隶,最终人生被黑暗所吞噬。

现实的意义和思考:

在现实生活中,像特派员那样贪得明目张胆的人并不在少数。通常一提起他们,人们都会恨得牙痒痒。我们以为这就是最可恶,最不可饶恕的人。

却不知,在我们的身边,更多的是像校长这样的人。想着自己是出于好意或无奈,才去碰了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一开始,可能心中还会有些许的不安和愧疚。可后来,那些许的不安情愫终是被时间消磨殆尽。一切不合理的东西开始变成了理所当然。

我们总以为利刃伤人,可无形的刃才致命。

像特派员那般为了一己之私的恶意贪念固然可恨,可他在明里,最终毁掉也只有自己。而那些打着正义旗号的善意的贪念,就像温水煮青蛙一样,一点一点的,让你在舒适中沉沦,不知不觉的毁掉了自己和其他许多人的人生。

电影《大赢家》里有这样一句台词:当你发现自己的欲望超过了自己的能力和努力的时候,千万不要踏上歧途。因为一旦迈出那一步,就永远都不能回头了。

而我,想要把这句话送给每一个身处困境的人:那些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即使是带着一颗善意的心,也千万不要去触碰。要知道,初尝它时,它确实很美好。但很快,它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攻克你的内心,悄悄的成为一把悬在头顶的刀,只要落下来,一击毙命。

外在的愚VS内在的愚:教育能改变人外在的愚,却救不了人内在的愚。唯有自我意识觉醒,才能摆脱愚昧,实现梦想

《荀子修身》有云:是是、非非谓之知,是非、非是谓之愚。

关于“愚”,一直以来,我都赞同“分不清是非黑白即是愚”这一观点。

可是看过《驴得水》之后,我对此有了新的看法:分不清是非黑白不过是外在的愚,改变它很容易。而真正的愚,是自我意识的沉睡。

外在的愚:

在与“吕得水”的人生挂钩之前,他总是顶着一头乱糟糟的头发,穿着破旧的粗布麻衣,操着一口当地方言,虎头虎脑的。

那时,在他的认知里:照相是会死人的,即使不马上死,也会因此短命。

后来,在老师们的精心打扮和教导下。几个月的时间过去,他不仅接受和理解了照相的原理,还学会了流利的英语,懂得如何摆弄特派员的茶具,更是讲出了“人人都应该接受教育,十万块钱我一分都不要,它就应该用在教育上”这样的豪言壮语。

可是即便如此,他也还是没能理解一曼的善意,并用自己学来的一切,当作了报复她的资本。

表面看去,他是因为没能接受到足够的教育,才如此愚钝,分不清是非对错。

可事实却是:再多的教育,也只能改变人外在的愚,却救不了人内在的愚。

内在的愚:

作为老师出现的校长一干人等,不论哪一个,可谓都是受过高等教育,褪去了“外在愚”外衣的知识分子,可他们却也愚的可怕。

对此,影片中有三处细节暗示和反讽着这一切。

细节一:招生的方式

一学期结束,最终只有六个孩子前来参加考试。为了解决生源不足的问题,校长给出的方案是:只要来报名的,每一个孩子都发奖学金。

这样的方案确实奏效,在通知发出后,下学期前来报名的孩子达到了一百五十四人。校长为此沾沾自喜,感觉这个农村教育事业离成功越来越近了。

可是,他却忘了。从数字“6”到数字“”之间,驱动它们疯狂增长的是“奖学金”三个字,而不是一颗颗想要改变而学习的心。

他们想要改变无生可教的现状,却没有意识到问题的根源所在,更没有意识到自身的问题所在。

细节二:有钱后置换的物品

在吕得水农村教育家的身份批复下来,每个月三万资金到账时,他们对学校进行了大整改。

可是他们置换的物品有什么呢?

除了被重新装潢的教室,水电,还有留声机、环绕破木秋千架的星星灯。

教室装潢可以理解,可留声机和星星灯的作用在哪里呢?

如果说是为了改善学生的教学环境,那应该改变的难道不是那早已锈掉的篮球架和破木秋千吗?

这一刻,他们更注重的是外表的光鲜亮丽,而那些真正的,迫切需要改变的,却被他们所忽视。

他们打着教育的名义,拥有了这笔钱,却没有把它用在实处。

细节三:供奉的东西

条件有限,在满是*沙的地段,他们选用了废弃的雨神庙作为教室。一开始,教室神位上供奉的是怒目圆睁,凛凛有神的雨神神像。

当那份钱款拔下来,教室大改之后,供奉的却是“吕得水农村教育家”的锦旗。

一个杜撰出来的,铜匠假扮的老师,竟成了这群立志改变农村教育现状老师们供奉的对象。昔日代表神威的雨神像就那样被丢弃在了屋外的一角。

在思想上,他们背离了自己的初衷,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他们为改变教育贫乏的农村而来,可他们却没有思考过农村教育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更没有洞察一切问题的根源所在。

他们只囿于改变表面的东西,而自己的意识还处于沉睡的阶段。

现实意义及思考:

如果说影片中有什么“极致悲剧中的喜剧”,那就是结尾离开去延安的佳佳和那一箱奔腾而下的球。

年5月,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开始了为期4年的大规模整风运动。通过延安整风,使*确立了一条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路线,使干部在思想上大大得到了提高。

而此时奔赴延安的佳佳,暗喻的就是他们思想意识上的觉醒和转变;那四处奔腾的球,就是思想觉醒后,奔向自由的真实写照!

美国近代心理学家之父威廉詹姆斯曾说: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改变命运。

还记得去年七月在上海虹桥那个因为疏忽坐错高铁直接拉下紧急制动阀的博士生吗?

清华毕业,美国高校读博。他可谓是教育中的精英了,但他做的事却比不上那些没有入过学堂的普通人。

教育能改变的,只是人知识上的匮乏。高学历也不过是人生画卷上锦上添花的一笔,不是将人划分为三六九等的依据。

一个人如果思想上没有觉醒,即使接受了足够多的教育,也改变不了愚昧的本质。

笛卡说:我思故我在。

一个人,唯有思想意识上自我觉醒,才能真正地摆脱内在的愚,在正确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张一曼——饱受折磨的弱者,也是唯一的强者

张一曼,三民小学的会计兼数学老师。她身材高挑,气质出众,一头微卷的长发更是为她的美锦上添花。

她会在男人面前尽显自己的万种风情,也会在摘菜时把飞扬的大蒜皮当作漫天的雪花。

可是,就是这样一个时而傲娇妩媚,时而天真无邪的女子,在这场荒诞不经的利益纠葛中,一次又一次饱受身体和心灵的折磨。

第一次,在众人都束手无策,眼看一切要功亏一篑时,她牺牲自己,“睡服”了铜匠照相。

第二次,铜匠的老婆找上门,特派员和美国慈善家也近在咫尺,众人需要她承认自己和铜匠的事情,以此来劝退铜匠老婆,让谎言得以继续时,她又被迫坦白实情,并违心地中伤了铜匠。

第三次,在铜匠恶意报复要求开除她时,所有知道隐情的老师在所谓的大局面前,抛弃了她,接受了铜匠各种无理的要求。

他们用最恶*的言语骂她,剪光她最爱的长发,甚至逼到她自扇耳光。

每一次,需要有人牺牲的时候,众人都避退三舍,把她推上了前。可是最后,众人却一边享受着她的牺牲带来的成果,一边抛给她最深最*的恶意和绝望。

乍一看去,她活成了世俗和众人眼中楚楚可怜的弱者。可实际上,她却也是这群人里唯一的强者。

一直以来,无论何时,身处何地,她都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在众多人眼里,她放荡,不自爱,是个没人要的可怜虫。

可事实却是:她在裴魁山告白时拒绝了他;在美国*官要侵犯她时选择了反抗;在疯疯癫癫之后依旧做完了整套新校服才离开。

如果她真的是人们口中所言的样子,她大可以接受裴魁山,以后安稳的相夫教子。可是她没有。

她清楚的知道自己要的是自由,追求的是女权主义。

为此,她宁愿忍受别人的误解,顶着他人的唾骂,也依旧坚持自我,不被世俗所约束。

虽然最后,作为新时代女性标志的长发被剪去,她追求自由的所作所为不被理解,甚至是被诋毁侮辱,她也没有选择屈服。就连最后的死,也是一种对世俗的反抗。

她选择死,不是因为丢失了尊严和美貌。而是因为,对她来说,与其按照世俗期待的样子活着,不如跟随自己追求的一切死去。

她的死,守住的是她的梦。

现实意义和思考:

在这个“弱肉强食”的时代里,什么是强,什么是弱?

这是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的话题。

很多时候,我们总以为迎合他人的喜好,活成他人眼中所期待和喜欢的样子,就代表人生的成功。

可看完张一曼的艰难人生后,我才明白:真正的强者是在同等的环境下,明确的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并且战胜自己的欲望,抛开世俗的眼光,为之不懈努力追求的人。

现实的挫败,他人的指责,很容易让我们产生动摇,成为像铁男那样屈从于世俗,丢失自我的人。

但人生,如果只看重那些世俗的标准和要求,那么无论是满足还是失去它,都只会落得外在完美,内心空洞的下场。

所以学会把自己真正热爱的东西放在世俗和他人的要求之上,丰腴自己的内心和精神世界,才能活成一个真正的强者。

曾经有多无私,后来就有多自私。他是影片中的裴魁山,也是现实中的某某某

“一夜之间,我心判若两人”。

这是对裴魁山最好的形容。

初见他时,矮小的身材,一身洗的有些发白的中山装,笔直而坚挺。虽然皮肤有些糙黑,看起来却神清气爽。

那时,他是所有人里面最支持农村教育实验,同时也是最积极努力的人。

他会在期末总结会上,主动提出放弃休假时间,一家家拜访适龄儿童家长,增加学校的招生率。

也会在校长提出“发放奖学金”方案时,一针见血的指出问题所在。

甚至会在资金不充足时,主动提出捐赠自己的工资。

可后来的他:

穿貂绒大衣,即使在炎热的夏天也不愿意脱掉;

三万元钱款拨放下来以后,他只关心校长答应的每人每月三千什么时候到手;

当教室不足以容纳众多的生源时,众人提议集资新建教室,他却以一句“关我什么事”回应。

当特派员提到每月的钱款是十万元时,他第一时间拍案而起,认为校长和一曼私吞了其他的钱。

在铜匠要求大家一起骂一曼时,他用尽了所有他能想到的最恶*的言语,来攻击这个他曾经想要娶的女人。

当婚礼现场被铜匠老婆破坏,大家都忙着逃命时,他第一时间拿走了作为贺礼的一万美金。

彼时,他自私、冷血、无情。

从“抠到舍不得给自己买东西却愿意捐款改变教学”的人到“即使身有富余也不愿建教室”的人,他的改变仅在一夜之间。

那一夜,是一曼“睡服”铜匠的一夜。当他听闻消息,愤怒的冲到一曼门口,想要阻止一切时,他才发现自己没有一个可以冲进去的身份。

那一刻,他只能低垂着头,站在门外,任由屋内的一声声喘息击碎他所有的骄傲,最终无力的走开。那一夜,他的腰板第一次不再笔挺。

以前,他眼里有光,所以脸上总挂满了笑容。他相信只要初心不改,无论多大的困难,都一定可以通过努力,战胜它,向着美好前进。

所以在众人都认为一曼就是放荡,不自爱时。他坚信她只是太单纯,相信真实的她不是那样的。

可是那一夜,作为他梦想中一部分的一曼和铜匠纠葛在一起,用事实击碎了他所有的信仰和坚持。

他曾经费尽心力,小心翼翼的捧在手心里的情感,就那样被洒落在地,一文不值。那一刻,他听到了梦想碎裂的声音,一直以来支撑着他前进的精神世界也轰然崩塌。

当那些他曾经努力想要守住的一切,统统被残酷的现实掠走时,他不得不怀疑当初坚守的意义。

于是,他放弃了。

那一夜,没有人知道离开一曼屋外后的他去了哪里?也没有人知道那一夜他的内心经历了怎样的痛苦挣扎。

只知道当他再出现的时候,他的眼神里再没了当初的光彩,脸上也没了那份温暖和阳光,取而代之的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寒若冰霜。

一夜之间,他的心判若两人,可他还是原来的他。

只不过那晚以前的他,是人性的善在主导着他的人生;而那晚以后,是人性的恶在驱使着他前进。

现实意义及思考:

极端的裴魁山在多数人的眼中就是一个十足的恶人。可偏偏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却是最能代表大多数人,最贴合我们生活的角色。

在我们的周边,拥有梦想和精神信仰的人有很多。最初,他们怀揣梦想,和裴魁山一样,比任何人都更相信梦想实现的可能性。这时,他们人性深处的善在主导生活。

可是,当梦想被金钱、感情、现实等束缚时,当面对周边多数人的反对和不理解时,他们开始对自己产生质疑,对未来丧失期待,最终逐渐被现实击垮,选择了随波逐流。屈从了内心本隐藏着的人性的黑暗之面。

都说人性可怕。其实真正可怕的不是人性,而是不知何时,哪一种人性会被彻底激发出来。

写在最后

影视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

一头驴引发的荒诞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各种模样。

却也让我们明白:在这个世界上,最缺乏教育的,不是那些没有任何知识的文盲,而是心盲的人。

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思想的存在。

无论是贪,是愚,是弱,还是私。

一个人只有丰腴了思想,强大了内心,才会在这些人性黑暗的一面爆发出来的时候,守住底线,坚守本心。最终以人性之善主导生活,收获自己想要的人生!

1
查看完整版本: 从贪愚弱私解读驴得水带给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