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购物中心建设热的背后 购物中心机会主义联商
意识超前,经验缺乏,持续投入的能力不足。这是今天中国大型购物中心建设爱好者的三个通病。 从逻辑上说,少量的商品就可以覆盖人们的日常生活,那么越来越大的购物中心基于的理由又是什么呢?理由很简单,少量的商品即可以满足人们日常大多数需求,这是对的;但是更多的商品品种则容易使商家获得溢价。 这也是络股初期人们追逐亚马逊的理由之一,亚马逊可以提供更多的图书,随后可以延伸到其他商品。部分商品可以以较大的幅度打折促销,但是更多的商品,既然顾客不能从其他地方获得,那么亚马逊就可以实现溢价。 但是所有这些商业逻辑都基于一个前提,顾客拥有较高的购买力。我在上海的一家购物中心发现:人们为购物中心的优惠*策所吸引,蜂拥而来,然后从超市扛走大瓶可乐,或者是整包大米之类的低值商品,都是老人,还有一同前来的小孩;但是二楼,销售较高档商品的柜台则冷冷清清。 零售业者总是犯的一个错误是,高估他的顾客的购买能力。事实上,业态只是商业环境的一部分,当人们缺乏足够多消费能力的时候,对应的商品提供者也有限,处于这二者之间的零售业改变不了这一现实。 产权分割,小经营单元将会体现出更高的效率。这似乎是符合科斯产权理论的。但是小经营单元却是存在局限性的。 百货公司同超级市场,或者专卖店比较其竞争优势在哪?百货公司可以在特定范围内对商品的布置予以调整,比如依据不同的季节,依据各个节假日从而实现整体效益的最大化。购物中心是从更大的范围来实现那么一种思维。当然具体因为涉及了对外租赁有局限,但是规模可以更大。 购物中心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新生事物。人习惯于用传统的经验来理解新生事物。我们不熟悉购物中心,但是中国有众多的小商品市场。从业者获得一个摊位,然后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当然也可以再租赁和转让。 如果建成了购物中心,然后将产权分割卖掉,当然便于资金周转,但是协同效应就难以实现了。掉下来砸到的是具体的所有人,本来小零售业者希望升级他的业务,现在看来,两边都够不着的业务根本不能运营。 走过购物中心,我就理解,购物中心是一个非常好的商业模式。很大的架构,一旦确立起来了,实际上难以被替代,一般来说周围也不会出现类似的,会形成长期的溢价。 但是这无疑是一个资本游戏。最初的投入是一个方面,无论是商户还是消费者都需要时间来“适应”,这是一个或短或长的时间。没有办法使之提前,当然限于资金急功近利的举措倒是可以让盈利的时间无限推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