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猬皮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我的姐姐细节解析,是什么把姐姐变成了 [复制链接]

1#
治疗白癜风中药方 http://m.39.net/pf/a_4790119.html

上映四天,票房过四亿,豆瓣评分7.3,电影《我的姐姐》口碑与票房走势双双飞升,不仅成为清明档最靓的崽,还让00后的张子枫奠定了电影花地位。

剧情更是引发全网讨论,老一辈的“姐姐们”看完泪流不止,为电影里姐姐与弟弟亲情的回归而感到温暖,呼吁亲情不要再冷漠。

年轻一代的“弟弟们”也因电影中的姐弟情纷纷上演猛男落泪场面,发文分享自己与姐姐的温暖故事,感恩于姐姐对自己的爱护。

从目前来看,《我的姐姐》积极讨论的观众反应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感恩亲情;另一种则是讨论电影里姐姐应不应该送养弟弟。

但姐弟情与送养争议之外,这部电影其实还有一个更值得重视也颇容易被“感动”中的观众忽略话题:是什么把女主变成了“刺猬姐姐”?

这部电影取材自二胎放开后产生的一个比较受热议的社会性话题,既有成年子女的高龄父母选择生二胎,由此引发的一系列问题。

电影中的安然便是曾经当了近二十年独生女的姐姐,与弟弟年龄相差颇大,自弟弟出生后两人见面次数屈指可数,双方没有深厚的亲情培养。

原本两人相安无事,但在安然选择去北京读研之前父母突然遭遇意外双双身亡,正在上幼儿园的弟弟应该由谁抚养成了家族难题。

与弟弟血缘最亲的姐姐安然在众多压力之下坚持提出送养。

她像刺猬一样紧紧包裹自己,用强大的心脏与用亲情、姐姐责任捆绑她的亲人、舆论做抗争,亲人斥责她冷血无情,也有观众感叹于她过于理性。

但电影中关于姐姐性格养成的细节伏笔,才是更刺痛人心的内容。

父母细节:重男轻女,问题根源。安然关于父母的回忆有好有坏,小时候母亲帮她洗头的幸福场面一直是安然内心最温暖的记忆,但父母的温柔外壳下还有无法遮掩的重男轻女伤害。

安然直接回忆里父母对她的伤害有两个。

一是童年时代安然被要求装成小儿麻痹,这样父母便可以用独生子女残疾为由申请生二胎,但最终因为安然想要像正常女孩一样穿漂亮的裙子而失败。

这让年幼的安然获得了父亲一顿“竹笋炒肉”,而多年弟弟获得的待遇,却是强势父亲慈爱下厨做红烧肉,两个人的爸爸似乎是“不同的人”。

二是高考后父母背着安然修改志愿,剥夺了她的名校医生梦想改填了本地大学的护士专业,理由是护理专业能更快工作赚钱,在省内可以更好的照顾弟弟(那时她的弟弟还没出生)。

纯粹以为弟弟服务完全不顾女儿个人意志的改行改志愿行为,真的很让人窒息,这直接导致了安然工作道路上的压抑,增加了她的职业上升成本。

相对来说,似乎童年让安然假装残疾并没有那么可怕,毕竟那个年代想要多个孩子的父母很多,假装残疾对安然也没有实质性的身体伤害。

但,电影里其实还有两个似梦似幻的细节,暗示观众安然的童年噩梦不仅于此。

安然的回忆里有与父母一起外出玩耍、学游泳两个温馨镜头,但这两个镜头的后续画风一个走向安然孤零零等待父母,另一个走向险些溺水。

这些情节可以解读成真实发生过的事情,安然的父母曾经有过遗弃或杀害她以获得二胎资格的想法,最终父母不忍心,所以放弃了这些冷血的计划。

同样也可以解读成安然父母为了要儿子在精神上“放弃了”安然,无论是哪种解读,都只会让安然处于家庭游离状态,让她的精神世界失去了父母。

姑妈细节:“传统美德”,暗藏隐患。在所有亲人里,姑妈是最强烈反对安然送养弟弟的,也同样是最能理解安然处理的一个,她其实是长辈版的安然,一直为弟弟、丈夫贡献自己。

以身作则,似乎是最好的说服理由,小时候的安然便是姑妈一手养大的,但从安然与姑妈的相处可以发现,姑妈的抚养付出,并没有得到安然如女儿般的回馈。

是安然太冷血吗?不是的。姑妈的付出让安然给予了好人肯定,除了弟弟问题外,她对姑妈都保有一定的尊重,但她并不认可姑妈的付出。

因为,好人,好意,未必能做成好事,牺牲自我未必能惠及他人。

姑妈为弟弟家庭的无底线付出、为弟弟养侄女的行为,让自己的儿女觉得母爱被外人分享,给他们带来了情感的伤害与缺失。

同时,也让“外来者”安然处境尴尬,表哥用暴力拿她出气,表姐下意识排斥,他们并非恶者,是安然“抢”了他们的爱,但安然却不是抢夺的主导者。

两个家庭的孩子,都因为“长姐如母”的传统美德留下成长期的遗憾,外人只看到了姑妈无私照顾弟弟女儿的伟大,却看不到三个孩子的痛苦。

更何况,姑妈精力有限,她以为牺牲自己便能帮扶弟弟的家庭、给侄女更好的生活,却不会想到丈夫在暗中骚扰着寄人篱下的侄女。

原生家庭的重男轻女让安然失去归属感,寄生家庭的隐患让她失去安全感,成长过程中,她看到的亲情丑陋一面远远大于温情一面。

这样的情况下,如何不让她变成刺猬保护自己呢?

弟弟细节:没有父母的道歉,只有子女的自我和解。在原生家庭与寄生家庭的双重影响下,成年后的安然对亲情失去了信任,面对高龄父母的二胎行为,她也不断反抗。

但她的父母没有因为曾经的行为伤害女儿而内疚,也没有因为选择二胎再次让女儿失望而反省,反而因为儿子的出生试图将女儿培养成另一个“姑妈”。

弟弟刚开始与姐姐接触时有一句台词更扎心:爸爸说家里东西全是我的。

很讽刺,在这对父母以为儿子服务为名篡改女儿志愿时,安然已经用实际行动做出反抗,她不再依靠父母生活,努力负担自己的人生。

而当女儿一个人在外辛苦打拼时,父母仍在给儿子洗脑他是“唯一”,就像《都挺好》里的苏妈一样,女儿被迫打工也唤不醒她的愧疚,只让她觉得丢人。

安然坚持房产不更名是希望得到父母的道歉与爱,但对于她的父母来说,这只不过是女儿不孝、不懂得感恩的冷血体现罢了。

亲情的不断缺失与打击,让安然身上的刺猬壳越来越硬,待到她突然被要求抚养弟弟时,选择追求个人生活而非为弟弟牺牲自己,是坚强又理智的选择。

从这三类细节铺垫还可以发现很多人总是一边不自觉的去驯化“姐姐”。

父母向姐姐传递为要弟弟服务思维,姑妈向侄女传递姐姐的责任,他们不可能对安然一点点感情都没有,却都抛不开固有的重男轻女观念。

另一边,人们又不自觉的向“弟弟”灌输家庭主权意识。

电影里的父母告诉弟弟整个家都是他的,亲人指责姐姐不抚养弟弟就必须让出房产,现实中不少观众也指责故事原型中的姐姐应该分房子给弟弟。

但,性别互换一下,如果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成年的哥哥与年幼的妹妹身上,认为父母给哥哥买的房子要让给妹妹的声音,还会那么强烈吗?

《我的姐姐》大结局其实很理想化,因为编剧给出一个天使弟弟,让内心渴望亲情的姐姐在弟弟身上找回了家的感觉,两人相互治愈。

但,现实生活中驯化与挥不去的家庭主权意识注定只会迎来持续的悲剧结局,“姐姐们”要么如姑妈般失去自我,要么如安然前期般“众叛亲离”。

这部电影抛给社会的思考从来都不是“姐姐应不应该送养弟弟”,而是大环境应该早点结束重男轻女风气,停止驯化,停止唯“弟”主义,让悲剧不要再延续。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