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猬皮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鼻子芥川龙之介辛辣讽刺被虚伪敬意束缚 [复制链接]

1#

《鼻子》是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的一篇微小说,细读《鼻子》一文,我们不难体悟芥川龙之介对“虚伪敬意”中利己意味的辛辣讽刺。

如若细细思量故事中老僧随着鼻子长短而表现出的心理变化,以及旁人对老僧鼻子长短变化一事表现出的态度转变,会发现旁人一开始对“长鼻子老僧”的敬意,便带着浓郁的利己意味,是“虚伪的敬意”。而老僧自己也被困于旁人“虚伪敬意”中,沦为被旁人“利己心”所左右的“奴隶”而不自知。故事中的老僧,着实显得有些可悲又可怜了。

为了更深刻的体悟《鼻子》一文中芥川龙之介对“虚伪敬意”中利己意味的辛辣讽刺,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鼻子》这篇微小说的具体内容。

1、一个因自尊而挣扎的长鼻老僧

故事中,老僧已年过半百,是池尾一带有名的内供。所谓内供,就是官里内道场供职的得道高僧。但是,老僧被池尾一带大多数人所熟识的原因并非因为他是内供,主要是因为他那已经垂到下巴的大鼻子。

因为老僧的长鼻子,旁人对老僧虽然尊重,但总是夹杂着那么一两分同情,这深深地刺激到了老僧的自尊心。老僧不止一次听到有人感慨说,幸好他是出家人,不然不会有闺女愿意嫁给他。

这让老僧很介怀,老僧觉得“出家人”这个身份并没有减少“长鼻子”给自己带来的困恼,反而是“因鼻子长而娶不上媳妇”这个说法格外刺激了他的自尊心。于是,他对“鼻子”相关的话题格外敏感,很忌讳别人在他面前谈论鼻子。也是因为自尊心,他却总是摆出一副对鼻子满不在乎的样子,生怕别人知道鼻子是他的心病。

为了减少心底的郁闷,老僧总是在僧人比较多的地方偷偷观察别人的鼻子,想要找出一个和自己鼻子差不多长的僧人;老僧还妄图在书籍中找到和自己鼻子一样的人物,借此安慰一下自己。但是老僧观察了许多人的鼻子,也翻了很多书,都没有找到和自己一样的鼻子,老僧感到十分苦闷。

除了试图寻找和自己鼻子一样的人物聊以自慰外,老僧还用过各种听起来有些荒唐的偏方来缩短鼻子,比如用老鼠尿抹鼻子之类的。当然,这些荒唐的法子是无效的。

又是一个秋天,老僧获得了一个偏方,但是这个偏方需要徒弟帮忙。不想让人察觉自己心病的他故意旁敲侧击对徒弟说了一番话,这番话的大致意思就是,老僧因为鼻子太长总是要麻烦弟子在他喂饭时帮忙用板子托起鼻子,心里很是过意不去之类的。

徒弟知道老僧此举是想借自己嘴让他尝试偏方,但因为自尊心又不好直说,所以才这般旁敲侧击。基于此,徒弟心生同情,便顺了老僧的心意,开始作出“苦口婆心”模样劝老僧试偏方,老僧顺水推舟,假模假样地作出勉强决定一试的模样。

偏方的过程大致就是用热水烫老僧的长鼻子,然后徒弟用脚踩老僧的长鼻子,并把老僧鼻官里米粒儿一样的东西夹出来,最后用热水烫一烫就可以了。这法子看上去有些荒唐,而徒弟肆意摆弄自己的鼻子让老僧亦感觉有些不满,但出乎意料的是,这个法子居然有效。老僧的鼻子缩短了,变得和常人一般大小。

面对自己和常人无异的鼻子,老僧心情大好,心想:“看你们以后谁还敢嘲笑我”。

本以为自己鼻子变短以后旁人大抵不会再嘲笑自己了,结果在老僧鼻子变短后的两三天,一个武士盯着他鼻子看了好久,脸上的表情似乎是在说老僧的脸变得以前更加可笑了。不仅如此,寺庙内曾经伺候过老僧吃饭的童子,干活的僧役们等等,总在老僧背后窃笑。

这让老僧十分苦恼,也十分不解,以前自己鼻子长,旁人虽在背后议论,但也不至于如现在这般窃笑。老僧忽然有些怀念以前旁人对他的那种尊敬中带着一丝同情的感觉了,颇有点“今朝沦落人”的落魄感。

后来,在旁人那有些掩盖不住的窃笑中,老僧脾气越来越差,他经常呵斥他人,这也让许多人对老僧不满,甚至以前给他治鼻子的徒弟,也开始抱怨老僧这般乱发脾气是要遭报应的。

最让老僧生气的是,以前代替徒弟伺候过他吃饭的童子,用当初挑起他长鼻子的木条去追打一只狗,边追还边喊:“看我不抽你鼻子。”老僧一把夺过童子手里的板子,抽了几下童子的脸。

自此以后,老僧总是感怀,自己的鼻子若是没有变过,如以前一样垂到下巴,那该多好啊。

又是一天清晨,老僧感到鼻子有了些变化,一摸,这长鼻子又如往昔一般垂到下颚。老僧长吁一口气,摸着自己恢复如此的长鼻子,想着“看以后谁还敢笑话我。”

2、由同情到嘲笑,来自旁人利己之心的虚伪敬意

这个故事并不太长,但却辛辣十足。老僧因鼻子长短而烦恼,那么,叨扰老僧内心的,是鼻子吗?不,是旁人对老僧鼻子的议论。

在老僧拥有异于常人的长鼻子时,虽然日常生活中偶有些类似鼻子掉进粥里的小尴尬,但是旁人大抵是没有那般明显地窃笑他的。

即便旁人在后面说出“没有闺女愿意嫁给他”这样的言论,也是站在同情他的基础上来说这话的,这句话也可以乐观理解为:“反正老僧已经出家,就不用烦恼有没有闺女愿意嫁给老僧了”。

同时,在老僧获得偏方并旁敲侧击想要尝试偏方的时候,他的徒弟即便意识到了老僧碍于面子的“装模作样”,但是“贴心”的他亦顺着老僧的心思“极力劝说”老僧使用偏方,配合老僧演完“勉为其难试偏方”这场戏。

这个时候,无论是旁人对老僧长鼻子的议论,还是老僧徒弟“善解人意”的包容,大抵是看不出对老僧有什么“嘲笑”意味的,反而比较尊重老僧,而且这尊重中,还有对老僧“长鼻子”这先天缺陷的同情之意。但是,这种掺杂同情的别样“敬意”,却严重刺伤老僧自尊心。

问题来了,既是“敬意”,为何还会“伤自尊”?答案并不难,因为这来自旁人的敬意,一开始就带有利己的“虚伪”意味。为何这么说?我们继续往下看。

在老僧鼻子变短了以后,旁人的反应出乎老僧意料。武士见到老僧后表现出嘲弄的表情,僧役在背后偷偷窃笑老僧,童子用当初为老僧挑鼻子的板子追着打狗鼻子等等.....这些比从前更明显且带有敌意的嘲弄,让老僧又恼又悔,还有些不明所以。为何老僧鼻子变短以后,反而受到这颇具敌意的嘲弄呢?文中一段话大抵给出了原因。

《鼻子》一文中说:

“人的心中,自具两种矛盾的感情。见人不幸,无人不会同情。然而,见此不幸者,一旦摆脱了困境,不知怎的,反让人觉得怅然若失。说得过分点儿,心里巴不得他重陷不幸中去。虽非有意,不知不觉中竟生出一种敌意来。”

这也就是说,在老僧鼻子长的时候,旁人对他的“敬意”,大抵源于旁人在面对不如自己之人时产生的优越感。旁人在同情如老僧这般拥有先天不足的弱者时,实则是在有意无意将自己与弱者区分,继而拔高自己的地位。这时,强者所谓“同情”,更像是对弱者的消遣。而这种消遣,在老僧鼻子变得和正常人一样的时候,更加呼之欲出。

当老僧的鼻子变得和正常人一样的时候,旁人也就没有继续“同情”老僧的理由了,这时,旁人反而开始嘲弄老僧了,这是为何?因为旁人已经无法以强者俯瞰“先天不足之弱者”的姿态去俯瞰老僧了。于是,这种前后的不平衡感,让旁人有意无意生出了对老僧的敌意。

之所以生出敌意,大抵是因旁人忽然没了往昔可以彰显自己优越感之“同情对象”,继而隐隐感到不满。这种不满驱动旁人有意无意产生再次将其拉入不幸中的冲动。追根究底,这种冲动无非源于“优越感”的从有到无,而让人追求这种“优越感”的,无非就是利己之心了。

也就是说,从一开始,旁人给老僧的那种所谓“敬意”,不过是对弱者的“同情”罢了。换句话说,老僧不曾因为自己是老僧,读过多少经书,有多高的造诣而受人尊重。甚至有可能他之所以能坐到内供这个位置上,大抵是源于旁人对老僧这个“长鼻子”之先天不足的同情罢了。

也就是说,旁人在面对“先天不足”的长鼻子老僧所表现出来的敬意,不过是出于满足自己“优越感”继而带有浓郁利己意味的虚伪敬意罢了。

3、被旁人利己之虚伪敬意所束缚的老僧

这个故事中,要说比较可悲的,当属这个因鼻子长短而或悲或喜的老僧了。他被“玩弄”于旁人利己之虚伪敬意中,错把旁人出于满足自己“优越感”表现出的那种带有同情意味之“敬意”当成了真的“尊敬”。真正的尊敬,可不会有这般浓郁的利己意味。

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一书中说到:

“尊重是一种让使利己之心无地自容的价值察觉......尊重一个人,更确切地说只是尊重规律,如诚实的规律等等,这个人在这方面给人树立了榜样。由于旁人认为发展自己的才能是责任,所以一个有才能的人,就是这一规律的榜样、标本,旁人就对他表示尊重。”

也就是说,如果故事中的旁人是真的尊敬老僧,那么旁人所尊敬的,应当是老僧身上某种优秀的才能,比如老僧在学问上的造诣,或是在做人上的修养等等。换句话说,旁人尊重的并不是老僧这个人,而是老僧身上表现出的所有人都想得到而又难以得到的杰出才能。

但是从故事中旁人的态度变化来看,旁人一开始对老僧表现出的那种稍显同情意味之“敬意”,并非因为老僧是德高望重的内供,亦并非因为老僧在其他方面有什么才能,而更多的是因为老僧“长鼻子”这个先天缺陷。所以,我们可不可以这样认为,老僧从一开始,就没有受到过旁人真正意义上的尊重。

其次,老僧也没有让人去真正尊重他的资本。可以这么说,让老僧自尊如此受伤的,不在于别人对老僧“鼻子”的议论,而在于老僧对他人评价的在意。

当然,人因先天缺陷而比较在意他人的评价,这无可厚非,可以理解。但问题就出在“老僧”的身份,他是一个僧人,而且还少有的所谓“德高望重”的内供。

也就是说,老僧如果按照他头上的名号来看,他应当是因为自己德行出众,在学问上比较有造诣等才能继而受到人们的尊重和认可,最后获得内供名号。但是,一个德行出众的得道高僧,怎么会因为自己的外表而苦恼不已,又怎么会害怕旁人看出自己这“苦恼之心”?

说白了,老僧之苦恼不在鼻子,而在自己的虚荣心。他大抵在潜意识里面认为自己是得道高僧,而长鼻子的“滑稽”外表损了他“得道高僧”的名号。同时,老僧也不是不知道为鼻子苦恼是一个修心的僧人不该有的想法,同时也基于自己确实因鼻子而感到自尊受伤害,于是他害怕旁人知道自己为鼻子苦恼,这也反映了老僧的名不符实。

老僧若人如其名,是得道高僧,心中定然安静,不喜虚名,那么旁人之好坏评价,又有何刺耳之说?或者反过来讲,老僧若是人如其名的得道高僧,那旁人所敬的当是老僧之才能,属真尊敬,又何来针对其先天缺陷的刺耳之言?

四、芥川龙之介对利己的虚伪敬意之辛辣讽刺

芥川龙之介在《鼻子》这篇微小说中对利己的虚伪敬意之讽刺,犹如剥洋葱一般,让人在层层深入间,渐渐被作品中呛鼻的“讽刺”辣得睁不开眼。

首先,芥川龙之介通过描述旁人面对老僧鼻子长短变化后表现出的态度差异,揭露了旁人虚伪敬意中的利己意味。芥川龙之介此举可能是在暗指他所处的那个社会中,许多人对“弱者”表现出的那种敬意和同情,不过是想满足自己的“优越感”罢了。毕竟很多时候,抛开主观情绪,在同情与被同情的的关系中,“强者”是以“俯瞰”的姿势面对“弱者”。一旦这种“俯瞰”姿势维持不了了,原来的“强者”之优越感就找不到容身之处,这时,这些“原来的强者”就会有意无意对这位“想要过得更好之曾经的弱者”产生敌意。这是芥川龙之介拨开当时社会中颇有些病态“强弱”关系的第一层“洋葱皮”。

接着,芥川龙之介用《鼻子》里老僧一角,开始让我们尝到了何谓呛鼻的辛辣。

老僧在文中的身份是内供,属德高望重的僧人,但是与其德高望重之头衔不符的是,老僧亦因被“虚荣心”放大的自卑而苦恼着。他一开始因旁人敬意中的丝丝同情而感到十分自卑,后来又因旁人在他颠覆“弱者”处境时的讽刺感到恼火和苦闷。也就是说,无论是老僧头上有德之僧这个内供头衔,还是老僧自己,都不再属于“真正的老僧”,老僧哪里是为自己而活,他属于被旁人奴役之“彻底的弱者”。

为什么这么说?一个真正被尊敬的人当属拥有令人尊敬的才能,旁人往往会因为其才能而尊敬这个人,不论这个人长得是丑陋如恶*,还是美若天仙。从此点分析,拘泥于他人看法的老僧自然是配不上代表得道高僧这个“内供”名号的,如果老僧配得上,他也不会因为自己的外表缺陷而感到困惑,而旁人更不会在他修复外表缺陷后表现出类似“敌意”这样的情绪。毕竟让人尊重的才能,是外表缺陷无法左右的,不是吗?

所以,文中“内供”这代表有德之僧的头衔,老僧是配不上的。而他之所以能拥有这个头衔,大概率是旁人以强者姿态给予他的“救济”,是与“虚伪尊重”一般意味的东西。而老僧之悲哀就在于,老僧到最后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活在旁人以强者自居的“同情”中,亦永远摆脱不了“拥有先天缺陷之弱者”这个身份,无论他的鼻子长或短,他的痛苦将一直持续。

可见,芥川龙之介用《鼻子》这个故事来讽刺旁人虚伪敬意中的利己意味,大抵也是在告诉我们,真正的尊重是不带利己意味的,人们尊重的,是一个人身上的才能,与这人是否美丽,是否富有等等无关,仅与才能有关。所以无论这个人是什么样的,只要拥有令人尊敬的才能,人们就会尊重他。同时,芥川龙之介也在借老僧的经历告诉我们,不要陷于周围人对自己的评价中,否则不仅会因此失去对自己的正确定位,甚至还会沦为失去自我,为他人评价而活的可悲之人。

参考资料:

1、高慧琴译,芥川龙之介著,小说集《罗生门》,中央编译出版社。

2、苗力田译,伊曼努尔.康德著,《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