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猬皮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对付死倔的孩子,硬碰硬是下策讲道理是中策 [复制链接]

1#
偏方制白癜风 http://m.39.net/pf/a_4573601.html

养育孩子,父母越“硬”,孩子越“刚”;父母越“软”,孩子越“顺”。

看过一档教育类节目,对男孩孙铭扬的境遇印象深刻。

他由于学习成绩下滑,父母便把他送到某青少年行为矫正中心两次,在那里,他遭受了“炼狱”般地捶打:

所谓“教官”用毛巾遮挡他的双眼,用胶带捆绑双手双脚,让他罚站一天一夜,甚至更久;还会用拳头打他,惩罚他连续做一千多个蹲起;噩梦般的生活,让他心有余悸,父母便把这句“不听话就再把你送到矫正中心去”,当成了吓唬孩子的有力工具。

这还只是父母压制他的冰山一角,还有更过分的。

男孩想要报考无人机专业,学习航拍技术,可是父母听闻后,虽然表面没有反对,实则瞒着他,偷偷把报考志愿改成了畜牧养殖专业。

由此,引发了这个家庭中本就摇摇欲坠的信任感彻底崩塌。

父母从不关心孩子的感受、想法,当出现亲子冲突时,只想着用强硬的手段,压制孩子的方方面面。

如果孩子不服,那就继续加压,用更强硬的方式对付他,直到孩子服从为止,这种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使得孩子的叛逆已成定局。

节目中,父母焦虑、无措、恨铁不成钢,而男孩脸上却写满不羁、摆烂、漠不关心。

很多父母会疑惑:到底是什么原因,把本应青春活力的孩子,变成了一个倔强、抵抗的“冷面侠”?

《培养高情商的孩子》一书中指出:

“父母与孩子的情绪沟通方式,决定了孩子的情商养成。”

如果父母习惯于罔顾孩子的尊严,用强压的方式与其相处,此举带来的危害,不仅仅会伤害亲子关系,还会养出一个低情商的孩子。

01

父母越“硬”,孩子越“刚”

有一类孩子,他们面对父母时,会像一只暴躁的刺猬,时不时就要“扎人”。

朋友家的女儿就是如此。

她和她爸之间的对话画风是这样的:

“欣欣,别看电视了,现在去弹琴!”

“不去!”不屑地瞥一眼老爸。

“你去不去?不去我把你iPad砸了!”欣欣爸怒瞪双眼,眼神冒火。

“就不去,有本事你就砸。”欣欣双手交叉,一脸不服气。

“你不听是吧?快去!”欣欣爸走近孩子身边,准备动手拉扯。

“谁爱弹谁弹,你怎么不弹?”说罢起身就跑回房间,快速锁上门,还忿忿地嘟囔几句。

而欣欣爸也很气愤,最后只能无奈摆摆手说:“我怎么说她都不听!唉!”

其实,欣欣岂止是不听,她在用尽各种方式跟爸爸作对,情商越来越让人捉急。

她易怒、爱发脾气,经常性大喊大叫,情绪控制力非常弱;

叛逆、倔强,无法接纳其他人的意见,很多时候自己无理也要辩三分;

虽然,欣欣善良、有爱心、学习成绩也不错,但是性格上的短板,却让她看起来有些不受欢迎。

育儿界流传这样一句警示语:“孩子的问题,都是大人的问题。”

孩子之所以表现出情商低的现象,原因出在爸爸身上。

他总是高高在上对孩子施加命令,用强制性的方式,碾压孩子的自尊、自我意识和感受,一步步加剧了孩子内心的反抗意识和防御心理。

而他本人展现出来的强硬的沟通方式,又通过耳濡目染的模仿,被复刻到了孩子身上。

最后,成人的“硬”,就铸就了孩子的“刚”。

《凉子访谈录》里有一个叫鲲鹏的男孩,父亲的*棍是他成长的梦魇。考试分数不够,打一顿;试图劝说父亲不要棍棒教育,被扇耳光……

父亲种下的因,最终结出了苦涩的果。

鲲鹏初中时患上了躁狂症和抑郁症,心理状态极差,还出现了暴力倾向。

毋庸置疑的是,父母都深爱自己孩子,希望孩子能走向一条正路,但是如果无法转变自己的思维方式,放弃跟孩子叫板的沟通模式,只会加剧这场互相伤害的“恶性循环”。

02

父母越“软”,孩子越“顺”

坏的沟通方式能毁掉一个孩子,而好的沟通方式,则会拯救一个孩子。

听过董宇辉讲的关于“母爱和一碗鸡汤”的故事,才知父母的“软”可以疗愈孩子的“刺”。

起先,辉妈比较凶,她说什么儿子都要顶嘴,母子俩动不动因为一点小事就吵起来,气急的辉妈甚至拿棍子撵着揍儿子。

后来高二那年夏天,董宇辉受伤休学在家,为了让他骨折的腿快点痊愈,妈妈想法设法给他做滋补汤,补充营养。

可是不懂事的“挑刺少年”董宇辉,一会儿嫌陈皮多了,一会儿说花椒多了,就是不肯喝汤。

这一次,辉妈没有跟儿子吵,而是默默把汤端走了,转而把用纱布把所有调料包裹起来,重新熬了一锅汤。

董妈妈不再跟青春期的儿子“硬碰硬”,而是换了一种更柔和、更有力的方式,推开了孩子的心门,让他感受到了更温暖的家庭关系。

正是那个夏天的幡然醒悟,成就了一个双商在线、幽默风趣的董老师。

父母越跟孩子争输赢,越会蒙蔽孩子的双眼,把家庭变成了一个角斗场,每一场撕扯,都没有赢家。

而父母懂得“服软”,平静地解决问题,在良好示范的同时,也让孩子学会自控和感受爱。

这种家庭氛围下,赢家属于所有人。

想起曾经一个大学同学,她对大家始终和颜悦色,笑意盈盈,与别人发生小摩擦时,也都能非常体面、平静地与人交涉。

后来得知,她的这种情绪定力,源于家庭对她的浸染,父母性格平和,互相尊重,这样家庭出来的孩子自然差不了。

这种高情商,为她赢得了相当好的人缘和姻缘,如今的生活也十分惬意。

有句话是说:“情商比智商更能影响一个人的成就。”

比起那些说话夹枪带棒、情绪波动大的孩子,让孩子拥有情绪自控力、积极心态以及好的沟通力,会成为孩子一生幸福顺遂的基石。

03

三段育儿心经,做智慧父母

其实,孩子的情商就像一张名片,想要让这张名片闪闪发光、受人欢迎,父母就要用画笔多勾勒优美的线条,而不要增添败笔。

对此,这里有三个育儿建议,来帮助父母改变“硬刚”的沟通模式,换一种思路养育孩子,不妨参考一下。

1)多使用“非暴力语言”

所谓“暴力语言”,是指那些含有指责、嘲讽、贬低等负面情绪的语句。

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父母需要改变的一个常见用语习惯是,把具有刺激性的“评价性语言”,转换成非暴力的“客观性描述”,这样可以杜绝贴标签的现象,避免引发孩子反感。

比如,当孩子没有收拾书桌,你可以说:“桌子上还放着3本书,5支笔。”而不要急着骂道:“你怎么这么懒,房间比猪圈都脏。”

前面是提示,后面这句话就成了攻击。

同一件事情,不同的表达方式,会给孩子带来不同感受和应对模式。

此外,多询问孩子的想法,倾听孩子的心声,鼓励孩子表达,而不要总是命令孩子,这种被接纳的情感链接,会让亲子沟通变得温暖、顺畅。

2)学会向孩子道歉

李雪琴在上高中时,有一天跟男同学发短信,班主任老师看到后就告诉了李雪琴妈妈,还提醒她去翻看女儿手机。

晚上,李雪琴放学回到家,妈妈郑重地说:

“我要向你道个歉,我打开你的手机后,点开信息图标,非常有负罪感,我保证一条信息都没有看到。”

直到现在,李雪琴回忆这段往事仍旧感动得热泪盈眶,她也坦言,自己跟母亲的关系非常好,在一起是非常舒服的状态。

母亲看似放下了家长权威,却更加收获了孩子的尊重和信任,也给孩子的性格铺就了一层明朗的底色。

父母并非完人,当我们有不恰当的行为时,及时给孩子道歉,说句“对不起”,不会损伤父母威严,而会更加赢得孩子内心和敬重,软化孩子身上的刺。

3)及时给负面情绪刹车

前段时间,我一直被女儿的功课折磨。

她写作业有些拖拉、粗心,我总是忍不住发脾气、着急上火,女儿也不甘示弱,总是跟我吵架。

身心疲惫的我,因为自己的一次顿悟,终于扭转了残局。

昨天晚上,女儿作业比较难而且量大,难过得哭起来,我当时就火冒三丈,恨不得立马就训她:“哭也没用,哭也得写完。”

但是我咬了咬牙忍住没有发作,静静地坐在一边陪着她,更“违心”地说了一句:“不想写就算了,咱们今天休息吧。”

女儿的哭声低了下来,轻轻地摇了摇头:“我要写完。”

接着,她缓了一下,平复好情绪,又开始写起字来。

这件事情很细微,但对我的影响是强烈的,它让我感悟到:

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情绪的主人,而不是情绪的奴隶。

当你发现负面情绪蔓延时,通过自省、暂停、转移注意力等方式给情绪叫停,只要有觉知和改变的意愿,并没有那么难。

而父母真正做到情绪稳定后,才可以更有能量去涵容、接纳、帮助孩子调控情绪,激发他们本身的自省力。

04

弗洛伊德曾说:

“一个人童年时期的经历,虽然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逐渐被淡忘,甚至在意识层中消失。但却会顽固地潜藏于潜意识中,对人的一生产生恒久的影响力。”

童年的时光很短,但童年的时效却很长。

教育孩子,不需要一方压制一方,而要用一点一滴的示范和影响,给他们带来由内而外的蜕变和成长。

在这跌跌撞撞的一路上,孩子最需要的,不是冷酷的暴君,不是盛气凌人的监工,他们最渴望的,是一个坚定的陪伴者和温和的督促者。

前者给孩子带来恐惧和抵触,后者才能让孩子汲取无限力量和勇气。

作为父母,我们定位好自己的角色,先让自己“软”下来,才能融化孩子内心的冰与寒,把他们的童年变成五彩的糖果色。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